一般地说,议论文的开头是概述材料,引出中心论点。这是对的,但还远远不够,除此之外,还应有这样的内容:用作文题提供的材料,证明你提出的中心论点是正确的。如果说,概述材料,引出论点是第一段,那么,用材料证明你提出的论点,则应另起一段。这里重点讨论第二段怎么写的问题。
材料作文第二段写什么
1、圈定议论内容范围,说明"材料"的具体含意,界定论点的具体含意。
2、证明你的论点是正确的,是从材料中引申出来的,即对材料进行必要的分析评论,使得论点与材料紧密结合,也就是揭示材料与论点的联系。
3、承上启下,由点到面。即揭示材料的普遍性,拓宽文章的议论思路,为下文的议论张本,避免就事论事。也就是跳出材料的圈子,使议论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做到就事论理,由点及面。
例如,2012年北京题。有的学生在文章中提出"老计的工作虽然平凡普通,但在平凡的工作中体现出了非凡的人生价值",本来这是一个很好的立意,但学生没有进一步明确老计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没有阐发为什么老计的平凡工作具有非凡的人生价值。这样文章的论点只是一个空洞的句子,没有具体内容。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老计的人生价值,也没有思考为什么老计如此工作就有人生价值,自然就不清楚文章表现的中心内容到底是什么,只是堆砌材料,不可能把理说好。比如应这样写:"正是老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才保障了列车的安全行驶。这就是老计的工作价值,也是老计的人生价值。时代列车、社会列车能够安全地向前奔驰,不也正是靠老计们的辛勤坚守来保障的吗?这不也正是像老计一样忠于职守而平凡的人们的人生价值所在吗?"
材料作文第二段该怎么写
这第二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常常看见学生在提出论点之后,就迫不及待地举例论证,没有对材料进行必要的分析,这就使得文章论点与材料油水分离,文章结构松散,缺乏议论的针对性,也缺乏理论深度,议论的基础没有打好。
问题在于文章的论点是明确了,但是论点的内涵不清楚、内容不具体,文章通常泛泛地空洞地重复谈论一个论点。其根源是缺乏对事物的思考和认识能力。
思维能力差啊!不仅如此,还有的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形:他选择了"坚守"为话题,表面看,他的审题是对的,可是,他不懂得"坚守"的真正含意,所以只好把差不多、大概其的那一点点材料,一股脑的搬出来,糊弄成文。想写出思想性强的文章,是不可能的了。
又比如,2012年辽宁题,"人要隐于音乐背后"。学生写"低调",可是,他写的不是做人要低调,而是写的做事要低调,与材料的含意刚好相反。因此说,提高学生的审题思维能力是多么的迫切!
由此种种不好的情形,我们可以想到学生审题立意思维水平的低下,认识的模糊,必然造成生拉硬套的结果,议论文是以说理为评价标准的。思维认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作文质量的高低。另外,也说明他们不重视作文,对作文的认识是糊涂的,到时候,往上套的思想是极其严重的。社会常常诟病高考作文就不足为奇了。
顺便说说另外一个问题。与此相同的,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形:自己举的例子,不知道其中的意义。说"坚守",举了门捷列夫的例子,举了司马迁的例子,举了勾践的例子,不知道他们的不同点,只会求同,只知道大概的意思;不会求异,找不出所用材料的不同点,所以,只能从一个大致的侧面(坚守)说一说,不会挖掘他们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去说理。所以,文章议论的层面单一,内容层次单调。"内容充实"就无从谈起了。这也说明学生的思维认识水平的较低。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的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加强审题立意的训练,能够提升思维能力,不过教师要在审题训练的时候,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把自己举的例子也看成"材料"一样加以分析,长时间的训练会解决分析能力不足的问题的。当然,这个问题是不属于"写好第二段"的事了。我的意思是要"一箭双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