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来,我们培养您的孩子。您不来,我们培训您孩子的竞争对手。
——培训机构广告
当一部分学生去培训的时候,可以提高他们的分数;当所有学生去培训的时候,可能只会提高分数线。
——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杨振峰
在这个国度,你必须努力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
三年级的小学生,有3000的英语词汇量,在美国可能足够了,在海淀不够。
和教育“内卷化”同时流行的是另外一些热词,比如“鸡娃”“牛娃”“青娃”等。
这些莫名其妙的词,都是焦虑的“海淀家长”发明出来的,然后继续助长教育焦虑。
都发钱等于没发钱,都拼爹就等于没有拼爹。当所有的家长都如此努力为孩子拼搏的时候,孩子们除了成绩提高不少之外,在学校排名依然如故,只是过去三十分最后一名变成了九十分最后一名。
当所有的家长在剧院里看戏的时候,有几个个子矮的人站起来,如果被允许,那么所有的家长站起来看戏,都应该被允许,这时候就会发现,所有的人站起来看戏,和坐着看戏的结果没有什么区别,个子低的依然看不到。唯一变化的是:站着看戏比坐着看戏更难受了!
内卷是一种无声的悲哀。它慢慢消耗了我们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年华,磨平了个人的锐气。陷入内卷之后,对个人而言,是一种无声无息不知不觉的虚度;对社会或机构而言,大量的人默默地做无用功,白白浪费了资源,降低了整体效率,削弱了对外的竞争力。
内卷告诉我们,表面的精细、复杂、讲究不等于高级,更不等于先进,那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假象,一种黑暗中无知的消耗,一种悲哀的精神寄托。只有跳出圈圈,站在更高层次上的不断向外突破、创新和创造,才能不让那种精致的、繁复的、看起来特别敬业的内卷化状态困扰我们,才能回归到向上勃发的新常态上来。
——华为新人邱小海
1.无意义的精益求精是内卷。
2.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是内卷。
3.为了免责,被动的应付工作也是内卷。
4.与预期的目标严重偏离的工作也是内卷。
5.低水平的模仿和复制是典型的内卷。
6.限制创造力的内部竞争是制度性的内卷。
7.在同一个问题上无休止的挖掘研究是内卷。
——华为《什么叫内卷化》
所谓内卷,就是凡人版的军备竞赛,闲了没钱,忙了也没钱,越忙越没钱。对了,就是传说中的“穷忙”。
我不是个坏孩子,我只是个学习不好的孩子。
——《小欢喜》里的“学渣”方一凡
我没有不想学,也不是老师的问题,也没有什么原因,就是,不是我下滑太快,是那帮人进步得太快了。
——《小欢喜》里的“学渣”方一凡
2017年12月发布的《中国中小学生写作业压力报告》显示,78%的家长每天陪孩子写作业。“陪写作业”已成为中国家长幸福感下降的主因之一,也成为亲子关系最大“杀手”,75.9%中国家长和孩子因写作业发生过矛盾。
未来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但是我们有一点可以知道——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到来,我们非常多已经习惯的职业会快速消失。
好的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发自内心具有热情的事情,然后去实现它,走向自我实现,而不是把教育作为一块敲门砖、一个功利性的尤其是短期功利性的工具。
教育焦虑的一个表象:很多微信群成为家长的马屁群,天天向老师谄媚。老师说“下课了”,家长就说“老师你辛苦了”……
一个家长“献花”,另外一个家长也得献,最后弄成一个群的家长都在“献花”,因为家长都怕万一没献,别人献了,自己的孩子又吃亏了。
有关教育内卷,北京大学社会学者郑也夫用词恰当,他称之为“学历军备竞赛”。
家长太焦虑,恨不得把每根手指拉得一样长。
教育的成功是终点线的竞争,是不能输在终点。
教育就像马拉松,起点早一点、晚一点,快一点、慢一点,有什么关系?
我们应当心平气和地接受孩子的平凡。接受孩子的平凡,是和自己和解;接受孩子的平凡,才是父母的不凡。而所有的不平凡,始于可以过平凡的日子。
正确的教育观是什么?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养成参天大树,而是要把一棵小草培养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一棵沐浴阳光的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