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文字,离不开阅读,离不开其中包含着的文化、历史、经济、政治、文学等各种信息。正如有人所说:“现代人逃避了都市,却逃避不了人文。”据测定,一个人的知识靠亲身实践得来的仅占20%,而80%的知识是靠阅读等途径得来的。阅读本身是一种多层次、多方面的养料汲取过程,既有语言材料的汲取,更有思想、认识、审美和思维等方面的汲取。台湾学者陈品卿把中学阶段课外阅读的书籍归纳为名人传记、文学名著、历史故事、名人书信、名人札记、名人言论、科学论著等12类,这些书籍蕴涵着丰富的百科知识,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素材天地:精美的语言素材、深厚的思想素材、精彩的情节素材、鲜活的人物形象素材等。对它们常读常抄,天长日久,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心灵,为我们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对从平时阅读经典中获取的素材,可以进行必要的分类,建成知识网络。把材料归类、整合,分析每个经典材料适用的话题范围,可以从自然类、情感类、哲理类、精神家园类、科学环保类、成长感悟类等六个方面整合素材,每一个大类也可分为若干个子话题,构成素材网络。如哲理类有信仰、宽容、智慧等话题。这样便构建了作文材料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做到定期加以记忆消化、巩固提炼,日积月累、集腋成裘,高考时一定会打破素材荒的瓶颈,能够运用自如。
还有就是借鉴课堂范文,整合教材中的素材为我所用。现在各地使用的新教材是经过多次审订而成的,内容涵盖广,思想层次高,理应成为中学生写作最直接的素材来源。但遗憾的是,这一丰厚的素材往往成了师生共同遗忘的角落,老师更多的是从文章学的角度来解剖范文,而很少从写作的角度去加以指导,学生也因此对这些优秀的写作素材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其实,语文教材是一个庞大的素材库,它为同学们的素材积累提供了很好的保证。考试前可以有条理地回忆教材中的一些经典篇目,挖掘材料中蕴涵的各种观点化为己用。应该说,对教材中写作资源的挖掘利用是积淀和丰富写作素材的最快捷的一种渠道,而概括性地整理情节点、语言点和多角度地提炼思想点是其中的关键。例如关于好奇心的素材,高中教材中有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史怀特的《敬畏生命》、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动植物的生命状态细腻的描写等等,不一而足。运用课本材料,可以借用经典名篇的精髓或某一细节构思整篇文章,可以多选用两三个例子从不同角度阐释同一话题,可以利用课本的有关内容集束成段,借排比的形式,展现出考生开阔的知识面和良好的知识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