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针对季文子的“三思而后行”却说“再,斯可矣”材料作文范文及解析
三思而后行,往往是提醒别人或者自己做事情之前要慎重,反复考虑,注意后果。但孔子针对季文子的“三思而后行”却说“再,斯可矣”,就是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不必反复多次考虑。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再思而行的作文800字《乱云飞渡仍从容》
这篇作文说理真诚朴实,思路清晰明了,值得处于初学阶段、所写作文结构常陷入混乱的学生借鉴学习。作者能在时代变幻莫测的背景下分别思考“三思而后行”和“再思而后行”的意义,再依据矛盾对立统一的特点辩证思考二者的关系,从而很好地完成二元思辨的基本写作任务。同时,作者还创设了多重论证角度(如个人层面、国家层面),并在时间的维度中检验其观点的正确性,于此契合建构现实意识、主体意识的写作任务。
作文观点的创新度略有不足,很大程度是对“三思而后行”与“再思而后行”辩证关系的思考不足所致,将二者均视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强行关联之嫌,表达便略显空洞。
时代的尘埃,放在个人身上便重如泰山,群体的小概率事件,可能是一个人的百分百。更何况,这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若不想迷失在浪潮中,不想无所作为,于乱云飞渡中,必须认识自己,衡量三思而行与再思而行。
三思而后行,就像罗振宇在2018年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里说的那样,是“用自己的超级确定性对冲外界的不确定性”,是在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状况并做出相应预案后,再选择最优解并付诸行动。一千多年前,好水川之战中韩琦的草率出兵,换来的是兵败与归路上的哭声与凭吊的纸钱,名将惨败万骨枯;七十多年前,中国谨慎地选择了抗美援朝,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为后来的中国人民赢得了宝贵的和平环境。于个人而言,面对人生关键节点的三思,可能造成不同的人生方向,让前行的路更符合个人的特质,更有希望;于国家而言,三思而行,造福百姓,更求富强。
三思而后行,让我们在变动中走稳每一步。
“再,斯可矣”,果断出手,掌握时机。再思而行,不是鲁莽行事,而是在一定的考虑与取舍后立马行动。变局中,不仅要熬得住、把得牢的三思而行,还需要眼疾手快,做得彻底。机会转瞬即逝,勇敢的人才能登上山顶,看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人生苦短,凡事过于谨慎难以有所成就。对于社会而言,总要有人敢于尝试,才能有所进步,若人皆思虑过多,谁也不肯冒风险而换取成功,人们的步履就会变得沉重而非从容。
再思而行,让我们在春秋代序中驰骋。
其实,无论是“三思而行”还是“再思而行”,都是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该果决抑或审慎的根本在于对自我有清晰的认知:清楚自己所拥有的条件,明白自我所要达成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加之对事情的冷静判断,我们就能知道如何行动。若是性格好冲动者,则需要三思而行,昼之所为,夜必思之,深入反省才能关注到原本不曾关注的东西;若是优柔寡断之人,则更多需要再思而行,否则容易陷入多思而不行或多思则多私的困境。“宁鸣而生,不默而死”,果断出手才能遇到原本无法遇到的期待。
在适合自己的三思而行或再思而行的不断磨砺中,阅历不断丰富,潜能不断挖掘。最终,获得乱云飞渡中的从容自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便可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大有作为。
三思而后行与再斯可矣作文《三思避烦扰,久虑验真士》
本作文题不局限于解释“三思而后行”背后史料承载着的“多思则多私”的内涵,在开放的探讨中,作者找到了陡峭的论证角度,即从“普通百姓多思而行的成因是为生活所迫”的观点论证入手,再进一步思考“再思而后行需要巨大的成本”。在此基础上,作者还由个体生存论及文明发展,将“三思而后行”与“再思而后行”有效关联,思考二者在当下时代各自承担责任、发光发热的价值。
在条件受限的考场上,作者能另辟蹊径已属不易,还能在作文中糅合个性化的阅读经历来作论证分析,如关联沈从文、陈年喜、毛姆等作家及作品,实在难能可贵。此道作文题在处理“三思而后行”与“再思而后行”的辩证关系上较有难度,作者如果能在作文的后半部分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一层次的论证会更精彩。
尼采曾提出一个思想实验——“永劫回归”。他教导我们必须做出这样一种人生的选择,以至于每一个瞬间在无数次的轮回中都依旧不令人厌倦。今天,我们又带着似乎从未准备好的行装。窃以为,三思而后行,也许会让岔路前的我们与困顿迷茫的自我和解,然后为文明的开拓培养源源不绝的真的勇士,那是张骞一般的“凿空者”,用旌节叩响沉默的年代。
再思而行或许是不顾一切后果的奔赴,而三思而后行,是将曾经的经验与当前的困境进行反复比对,方做出笃定而相对正确的抉择。
世界很美好,谁都想抛下一切去走走看看,但生活本就坎坷,能不走的弯路,还是不要走。普普通通的我们会多几分现实的考虑,抛离天真的浪漫主义,为立身寻求真正稳定的根基。从无数贩夫走卒的视角里,三思而后行,才能为本就坎坷的生活减少可规避的烦恼。那是《湘行散记》中茫然盯着手中零散钞票的浑浊的瞳孔,是努力想逃脱矿井的矿工与划了37年船的老水手,小到花的每一笔钱,大到人生的每一个关键节点的选择,他们不能不保守而谨慎地“三思而后行”。于是,我们便在沈从文先生的湘西世界里看到了那些“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比世界上其他人更感到四时交替的严酷”的水手们,便在农民诗人陈年喜的诗歌里读到他漂泊的半生和茫茫大雪中落雀的无奈。
人们或以“多私”诟病“三思”,自视甚高的人们对紧盯着六便士而从不追逐月亮的人生嗤之以鼻。然而能力与欲望的权衡本就是大多数人一生的课题——三思而私,不值得诟病。“再思”要求我们敢于挑战,而激进的挑战意味着加大风险,冒着跌倒的危险只为了满足一时的情绪冲动,对普通人并不值当。一是试错的成本有时太过高昂,跌倒之后也许我们就再也起不来;二是对于很多人而言,人生根本就没有试错的机会。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八角笼,签下生死状,赤手空拳的人没有更多的筹码;孤注一掷的前提是殷实的家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那么,“再思而后行”便失去了意义吗?当我们浸润着现代文明的安谧之时,“岁月静好背后是有人毅然前行”已悄悄给这一问题标注了答案。文明的火光照亮了每一个个体的际遇,让个人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那么生生不息的火种将指引个体从“三思而后行”的独善其身中出走,走到“再思而后行”的果断、勇敢的兼济天下之举。也因此,无论时代昏昧还是清朗,我们都能看到踽踽独行者奔走呼告,守护着角落里阴湿卑微的生命,于是引车卖浆者之流便各自认真严肃地生活。那么,“三思”带来的利弊权衡挡不住真正的勇士逆行,“三思而后行”与“再思而后行”便都在时间的洪流里找到了价值所在。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文明与个体,高低俯仰之间,三思或再思而行,护万家炊烟,砺前行之志。
“三思而后行”却说“再,斯可矣”思辨作文指导
这道言语类材料作文题以思辨性思维的生发为核心,但其呈现的二元关系较为复杂:学生需要在对“思”与“行”关系辩证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三思”与“再思”的内涵进行厘定与思辨。该写作任务借鉴了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研习任务的第四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研习,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历史文化知识,联系日常生活,思考在新的时代下经典名句的价值和意义,在写作中创造性继承这些源自古人的思想财富。
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
一、对材料的理解
材料出自《论语》,原文为“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而后世对“三思后行”这一成语的理解并非全然符合孔子的原始意图。据记载,身为鲁国大夫的季文子一生谨慎,祸福利害算计得太过精明;他思虑越深,世故越深,多思则演化为多私。因而,孔夫子说“再,斯可矣”,是针对季文子的这一性格特点来进行点拨教导的,如果换成子路之类的学生,估计孔子就会改口。性格急躁、鲁莽,那就谨记“三思而后行”;性格优柔寡断,那就“再思则行”。
审题时,要注意“三”和“再”的区别与联系。本次命题不拘泥于对此历史语境的思考,因此写作立意可以不局限于“多思则多私”。“三”可以指多次的、反复的、无谓的、没意义的、患得患失的思考,也可指详尽的、周全的、慎重的思考;它带来的结果或是思而不行,或是深思而成行。“再”不能理解成仅仅两次,可以理解为点到为止、恰到好处的思考,也可以理解成鲁莽的、肤浅的思考;它带来的结果或是思定则行,或是轻思而败行。
行文过程中,要先理清“思”和“行”二者之间的关系:先思后行,思定则行,行而有思。再结合具体情况,根据行动主体的特定性格,思考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人要“三思”,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人“再思”即可。
二、对引导语的理解
引导语中,“你怎么看”一句绝非空话,这要求考生在写作中建立主体意识、现实意识,即结合现实社会和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写,把写作引向思索如何在以后的生活中处理好思考和行动二者之间的关系,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稳健。
三、写作注意事项
立意谨防失当。如囿于思维定势,错将此次写作简化为单一的思辨写作,只谈“思”“行”的关系或只谈“三思”“再思”的关系;又如采取折中路线,既要“三思”又要“再思”,一碗水端平,实则难以深入剖析问题;再如片面化地将“再思”“三思”理解成思考两次、三次,机械化地列举利弊。
行文过程中,应对关键概念的定义予以阐明,不能片面化地将“再思”“三思”理解成思考两次、三次,亦不能偷换概念,如对材料中的“三思”“再思”概念本身及其之间的关系避而不谈,未经转换直接替换成“善抓机遇”“犹豫之误”“果决之利”等话题,偷换概念的结果便是沦为一元写作。同时,还应避免论述空泛,须言明“三思”与“再思”的关系,若只是空泛地论述“思考是重要的”“慎重有度”等观点,文章就可能变成空话的堆砌。
【素材链接】
一、对季文子的相关记载与评价
①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
②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大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懋庸《论语稽》)
③曾子三省其身,南容三复白圭,夫子称其贤。且圣人敬慎,于教训之体,但当有重耳,故无缘有减损之理也。时人称季孙名过其实,故孔子矫之。此盖矫抑之谈耳,非称美之言也。(季彪)
④讥其每事不必三思,再思即已可,乃言季文子之多思为无足贵。事有贵于刚决,多思转多私,无足称。(钱穆)
二、其他相关的名人名言
①智慧的标志是审时度势之后再择机行事。(《荷马史诗》)
②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将无济于事!(但丁《神曲》)
③我们最可怕的敌人不是怀才不遇,而是我们的踌躇、犹豫。将自己定位为某一种人,于是,自己便成了那种人。(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④在机会面前,果断决策比慢慢思考更有效。(巴菲特)
⑤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