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回家路,强国复兴梦”主题征稿800字作文范文及解析
2020年12月1日,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圆明园正觉寺举行“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入藏仪式”。圆明园马首铜像结束百年流离,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纷至沓来,我国大量历史遗迹被破坏,大量珍贵文物也遭受劫掠。价值连城的文物——圆明园12生肖兽首,也被劫掠,从此流落海外。近年来,在国家、民众和爱国港澳同胞的共同努力下,部分兽首相继回国。对此,国家文物局专家说:“马首的痛失与归来,昭示着国家历经的沉沦与觉醒、奋斗与崛起。”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某电视台“国宝会说话”节目组,面向梦圆中学全体学生征稿,主题为“文物回家路,强国复兴梦”,请你以该校学生名义,写一篇征文投稿。
“文物回家路,强国复兴梦”主题征稿作文
百年梦圆,归去来兮
我是十二生肖中的马首。我的家,就是满目锦绣的万园之园。在这里,我目睹一个王朝的盛世与荣光,也映照了一个天朝上国的落日余晖。
我的身世坎坷,幸好一位有良知的伟大作家——雨果告诉我,“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他们觊觎我很久了。他们抢掠一空,使我的家园成了断壁残垣,就是后世孩子们在教科书上看到的废墟。在冲天火光中,我悲鸣哭泣,而那些文恬武嬉的王公大臣们,也不管什么家国天下,苍生黎民,如鸟兽散,纷纷逃难。
我好恨!偌大国家,竟容不下我。
我辗转流落到陌生的国度,没人知道我久远的故事,那些高鼻梁、蓝眼睛的陌生人,岂能知道上下五千年的博大精深?岂能知道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生肖文化?语言的隔膜,文化的鸿沟,他们只是把我当做二次掠夺的工具,或者用以炫耀“赫赫武功”的战利品。有时我被当作一文不值的破铜——扔在角落布满灰尘,有时曾被摩擦的光鲜亮丽,在一声声兴奋的报价声中不断被拍卖,我看见了与我同根同源的兄弟姐妹们,杳然不知所终。我时常担心,有生之年,我能否回到中华故土。但我深知,积贫积弱的故乡,愚弱的国人,想接我回家,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我翘首以待,望穿秋水。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此生有幸,我的百岁生日,回到阔别的故土。感慨今昔,我深切的感到,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母亲,有可爱的同胞人民。我越洋来归,回到北京,一路上,我乘上风驰电掣的复兴号列车,“坐地日行八万里”,我看见,我的家园,换了人间:港珠澳大桥,长桥卧波,让我惊叹“未云何龙?不霁何虹?”南水北调工程,汩汩清流,润泽千里,“当今世界殊”。北斗、嫦娥、蛟龙……上穷碧落下黄泉,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已成为现实。14亿同胞,“汔可小康”,不再是我当年见到的民生凋敝……
我惊叹:我的故乡日新月异,我的祖国,日益强大。
从百年前“弱国无外交”的屈辱,到今天“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豪迈,我的母亲,声音日渐雄浑。我的国人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信,他们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意气风发,正在为复兴伟业而奋斗。为了迎接我回到故土,他们奔走呼号,他们慷慨好义,让饱经沧桑的我,回到生我养我的故土。只有故土五千年的风和雨,八千里的云和月,才是我灵魂的栖息地,才能让我大放异彩。
我不禁吟哦起舒婷的诗句“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不禁热泪盈眶。是啊,百年来,无论我流浪何处,我的祖国母亲,始终牵挂我,守望我。百年后,我梦圆盛世,归去来兮,请让我倾诉一名赤子的百年衷肠吧!
本文构思巧妙,独具匠心,采用第一人称,如泣如诉,通过文物的倾诉,让“国宝会说话”,赋予国宝生命、感情和血肉,带领读者回溯历史,审视当下,神驰古今,切换自如。展现国宝的痛失与归来,通过国宝的沧桑命运,以小见大,展示当今中国“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巨变,字里行间,有对百年中国的深沉思考,更有对当今蒸蒸日上的中国的礼赞和认同,宛然史诗一样波澜壮阔。
作文以第一人称贯穿始终,以我的所见所闻展开,这样既能尽情驰骋才力,又使作文紧凑集中。
作文深谙汉大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妙处,尤其是对当今中国成就的铺叙,几乎一句一景,一句一事,简洁凝练,画面感强。洋溢着自信豪迈之情。引用贴切,意到笔随,典雅而又意蕴。
主题为“文物回家路,强国复兴梦”,写一篇征文投稿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用“庖丁解牛”法解析材料,材料四层内容,清晰分明,不蔓不枝。第一层,点明中心事件——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祖国。第二层,回顾历史——正是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导致文物被劫掠,长期流落海外。第三层,用“近年来”,切换到现实,指出在国家、民众和爱国港澳同胞的共同努力下,部分兽首相继回国。第四层,文物专家的感慨感言,从文物160年的浮沉聚散,折射出国家、民族命运。综合、整合上述四层意思,本文立意较为显豁:民族弱则文物失,国力强则文化兴,文物回归,彰显了国力、国势的强盛,也是民族自信心、民族凝聚力的体现。马首归来之路,就是中华民族觉醒、崛起、复兴的艰难奋毅的伟大历程。考生要在此基础上延伸或发散思维。
2.典型任务的限制。材料之后的典型任务较为复杂,在此不妨借用新闻报道“倒金字塔”原则,来区别、权衡各个任务的主次轻重:(1)征文主题“文物回家路,强国复兴梦”,是本题最重要的任务。这一任务巧妙之处在于暗示写作应以小见大,选择文物回家小角度,谈强国复兴大主题,不能从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民生等各方面谈强国之路,而应“缘事而发”,在评论圆明园兽首回归这一事件基础上,自然生发、升华。(2)“国宝会说话”节目,情境自然,完成这一任务,可适当讲述国宝的故事——圆明园兽首的痛失与归来,今昔对比,以展现“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巨变,揭示“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不易之理。(3)其他两个任务——“征文”“梦圆中学”,不足为虑,写作时只需轻轻“点击”即可。
3.价值判断的限制。“家国不减来时路”,本题一如既往考查家国情怀、国家认同、民族自信等,具体说来,旨在引导学生,自觉地回顾、反思历史,珍视传统文化,尤其是置身于近代以来的百年大背景,抚今追昔,关注时代;自觉关注民族命运,强化国家认同,激扬民族自信,并砥砺作为当代青年致力于民族复兴伟业的责任担当。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围绕“文物回家路,强国复兴梦”主题,考生可通过设置问题诱发思考,确定立意。如设置“国宝缘何百年后回家?”这一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可从国家层面思考,一是因为国力强盛,国家的诉求在全世界范围内赢得回响,不再是沉默的呼声,捍卫民族文明的正义感召世界;二是大国之威,国家提倡文物回归归属地的倡议,获得世界各国的认同;三是经济发展,国家财力雄厚,有能力通过赎买、竞拍等各种渠道购回流失文物;四是国家义正言辞、坚定不渝的态度和对流失国宝不懈的追索……总之,文物回归,归根结底源于国家的强大。也可从民众角度来分析,有爱国人士的积极奔走,慷慨解囊;有普通民众的呐喊声援。因此,文物回归,也源于民族精神的强大:万众一心。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可由古到今展开联想。如由文物的浩劫,自然联想到余秋雨的《道士塔》,莫高窟大量文物被劫掠,清政府的积贫积弱,官员的不作为,民众的愚昧麻木。“偌大中国,竟容不下几卷经卷”、“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国外”。文中的这些句子堪为悬挂于中华民族历史天空中的一颗巨大的苦胆,需要后来者知耻后勇,奋发自强。也可以联想到前些年的佳士得拍卖圆明园兽首事件,国宝回归和近年来很多国宝走出国门,讲好中国故事进行对比。还可以通过联想全面展现中国当今日新月异的成就,彰显国力强盛。可以运用广角镜的形式,以点带面,从科技、经济、文化、民生、外交等方面展现国家的强大,这才是文物回归透出的题中之义。
3.文体选择是自由的。本文可以写成议论文,表达自己对强国复兴的认识和思考;积累丰厚,才气纵横的学生也可以尝试议论文散文化,可写成蕴含着对历史、文化、家国深沉思考的文化散文;还可以写成自述体散文,这样更切合“国宝会说话”这一特定的栏目。
【解题】
本文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主要考查价值观,培养家国认同感。本题驱动写作的任务较为复杂,一方面,考生要“遵命写作”(鲁迅语)一一完成这些任务。文章应紧扣“文物回家路”,要凸显家国情怀,强化国家认同,即文物回归的背后,是因为有强大的祖国和可爱的同胞。题目本身暗含了今昔对比,文物回家暗含文物痛失,流失而归来的百年沧桑展现“当今世界殊”的强大中国。另一方面,又不受此拘囿,调动积累,激活学养,自觉关注时代,尽情驰骋才力,才能写出雄辩大气又能激起炎黄子孙共情的文章。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
2.马首归来,昭示中国崛起。
3.天翻地覆慨而慷,国宝百年历沧桑。
4.文物回家路,强国复兴梦。
5.国宝会说话,说说国运兴。
……
偏题立意:
1.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先入为主,陷入思维定势,一看文物流失,就联想到“国耻”等套语,未能具体分析材料,尤其是未能瞻顾材料后面的提示语中的“强国复兴梦”等字眼。)
2.保护文化遗产,珍视传统文化。(未能兼顾最核心的驱动任务“复兴强国梦”。)
3.中国崛起。(泛泛而谈,有套作之嫌,未能缘事而发、以小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