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本色与包装高中作文1000字(含点评)
《三国演义》的本色与包装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样豪迈而又超脱的直抒胸臆,正是出自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中的序言。一提及《三国》,七十花甲仍高论关公的过五关斩六将,而年华正盛则直畅“三顾频繁天下计,出师未捷身先死”。相对于陈寿的《三国志》,《三国演义》无疑更大众化,而这大众化的背后,却是作者的精心包装。
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有三国,不能没有曹操。曹操在大多数人们的心目中是奸诈无比,杀人如麻的典型反面角色,不得不说这正是罗贯中的“功劳”。《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较为中肯客观:操发于许,伐董卓,诛袁绍,后挟天子以令不臣,终得功业。也就是说,在这里提到的曹操,他挟天子,是为了令不臣,而罗贯中则改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由此可见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一词之变,却是他整个历史形象的改变。以令不臣,是指对背叛朝廷的乱臣贼子加以讨伐,而令诸侯,则成了曹操力图割据一方的铁证。而罗贯中更是把“清平之贤臣,乱世之英雄”活生生改成了“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这么一个结论下去,曹操的历史形象则基本包装完毕。
而对于我们来说,有时,我们不仅要寻求故事的趣味,有时更要探求历史的真相。曹操的本色是枭雄,而包装的结果,则是奸雄。本色与包装的作用在《三国演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可称一绝。
二、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孔明之于《三国》,好比孔子之于儒学。这里值得并非他们都是创始人,而是一种画龙点睛的共同作用。诸葛亮第一次登场是在《隆中对》一章中。通过阅读了他高深的战略思想,则不得不佩服其过人的才能,这是其本色。而《三国》中的孔明,那简直就是神化了的人物,不仅可以在赤壁之战中呼风唤雨,还能借尸还魂未卜先知。罗贯中极尽夸张包装孔明,其实正是为了伸张正义,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但这样神化而又迷信的包装,无疑会给年龄较小的孩子带来误解和偏差。
诸葛亮的包装,是为了显“善”,而曹操的包装,则是为了显“恶”。但《三国演义》这样一边倒的包装与夸张,无疑使人们难以中肯的评价历史人物,正确地面对正义与邪恶,真实与虚伪,从而导致人们难以正确洞察人心与社会。而本色的描写,虽有时略显枯燥,但对人们历史观及唯物观的形成,无疑是一大帮助。
品《三国》,品历史,解开《三国》的包装,直面人物的本色,只有这样,才能品出真正的《三国》。
点评:文章体现了作者较高的才情:对三国史学著作《三国志》及古典历史小说名著《三国演义》较深的研读和独到的见解;善于选取典型材料巧妙扣题,选材视觉独特。作者抓住史著《三国志》和小说名著《三国演义》对曹操和诸葛亮的不同评价,分析了《三国演义》利用包装改变、掩盖了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没有把握好人物的本色,不利于读者准确客观的把握历史真相。切入角度新,扣题准,思辨色彩浓,思路清晰,语言晓畅,在考场作文中独树一帜。不足的是开头切入文题稍慢,用墨过多。其次,扣题的议论部分稍显单薄,没有谈透《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上存在着对“本色与包装”的辩证关系把握不好的问题,稍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