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高考I卷作文试题解读及写作失误分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问答式作文题。相对于阅读题的问答题,作文问答题的特殊之处在于不仅要明确问什么、答什么,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展开论述,而思考和论述的方向或重点则需要根据题目的材料内容、任务指令和写作要求等信息来确定。
该题采用“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一正反问句来提出问题。考生对此可答“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也可答“我们的问题不会越来越少”(或“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多”)等。在写作形式上,考生既可“明答”,即明确作出“会越来越少”或“不会越来越少”的回答;也可“暗答”,即在行文过程中用具体内容来对这一问题进行回应。
根据本次写作的任务指令“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以及“要求”中的“选准角度”等关键信息,考生接下来的写作任务就应落实到“联想和思考”上,亦即侧重从“原因”(为什么)的角度对“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或“我们的问题不会越来越少”进行思考和分析。行文中对“问题”的“联想和思考”要注意两点:一是两个“问题”的外延可以有所不同——前者一般指“已知的”或“已产生的”“问题”,后者可延伸至“未知的”和“当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二是不能孤立地看待“问题”,即思考“问题”的具体内容不能脱离“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现代科技)这个大背景。
据此,考生可思考的维度有很多,例如:旧问题解决的同时,新问题也会不断产生;浅层次问题得到解决后,又会产生深层次的问题;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解决大量问题,但人类却可能面临因“思考权”被剥夺而丧失思考力尤其是质疑能力的问题;人类不断主动发问会源源不断地产生问题,科技发展本身也会“自带”很多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分析是基于对“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的否定回答而言,考生也可对这一问题予以肯定回答,只是这种回答所呈现出来的更多是考生的“单向思维”能力。单向思维具有专注和高效的优点,但无法全面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因而选择这种作答方式的文章获取高分的难度较大。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完成本次写作任务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文章须对“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中的“是否”进行回答或呼应,对材料中两个“问题”的内容要有清晰的表述或清楚的体现;二是行文侧重从“原因”角度对“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进行辩证分析;三是文章应具备“情境”意识,即考生的“联想和思考”应置于“现代科技发展”这一大背景之下。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分析和探讨都是针对议论文而言的,如果写记叙文,考生同样需要侧重从“原因”角度来解决问题;只不过议论文主要是通过议论性的语言来“述因”,记叙文则是借助记叙性的语言来“叙因”——文体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手段不同而已。
2024全国1卷作文写作失误
(一)“写什么”的失误
1.无视材料中的“问句”。
有的对“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一重要的写作指令视而不见,通篇文章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或呼应;有的虽然开头作了回答,但接着话题就“漂移”到其他话题去了,如:“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呢?我们的回答是不会,因为追求真理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文章接着分层具体论述“认识”的特点——“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具有上升性”。本次写作此类“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失误并不在少数。
2.抛开材料谈“问题”。
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既是文章立意的依据,也会为写作设定一定的范围。今年作文题的材料把本次的写作限制在了“互联网、人工智能(现代科技)”这一范围内,写作时不能偏离或脱离这个范围来谈“问题”,否则会导致“联想和思考”内容的“泛化”。本次考试出现的“泛谈”之作并不在少数,如谈个人、社会、国家的发展问题;谈小时候吃住问题、学习问题;谈新中国成立前被压迫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的贫穷问题;谈环保问题,谈疫苗问题等等。
3.空谈“问题”。
根据本次作文要求,文章主体部分须对材料中两个“问题”的内容要有清晰的表述或清楚的体现——既可就某个事例进行具体表述,如“被誉为我国首个机器人医生的‘妙手A’可在10分钟内学习到一个老医生一辈子所经历的病例数据与临床处理法则,但它无法解决病患的精神支持与安慰”;也可对某类现象进行抽象概述,如“现代科技容易解决知识性的问题,却难以解决人类的伦理、道德、情感等问题”等。但为数不少的文章却只是徒有“问题”的空洞概念而没有“问题”的实际内容。更有甚者,通篇“问题”一词出现了四十多次,但“问题”的内容(概念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却让人如堕五里雾中,莫名所以。这类言之无物的“空心化”文章,肯定是与高分无缘的。
(二)“怎么写”的失误
1.论述角度的失误。
本次作文要求考生侧重从“为什么”的角度解决问题,但大量文章的论述角度出现偏差——有的侧重从“是什么”的角度来论述“问题”,如谈网络的利弊,谈科技是把双刃剑,谈互联网导致了人们惰性的产生及深化,谈互联网对人们的安全造成或大或小的危害,等等。而更多的失误则是以从“怎么办”的角度论述为侧重点,最“经典”的写法,是在回答考题材料提出的问题后,立马转移到“如何做”的论述方面去了。如:“人们的问题不会变少。人们应不断突破自己,并绘制出精彩的人生。……”(首段)“敢于尝试,不断摸索出走向成功的秘诀”“及时止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勇敢前进”(主体两段观点句)(《打破思维边界,绘制精彩人生》)。又如《应时代之需,答时代之歌》这篇文章,主体部分从“少年当有鸿鹄之志”“时代当有远大方向”“国家当有伟大方略”三个层次来谈具体的“做法”——此类文章想用“想办法”来解决“找原因”问题,显然是“答非所问”。需要说明的是,本次作文并非不能写“怎么办”,而是要在充分论述“原因”的前提下再“想办法”,不宜“平分秋色”,更不能颠倒主次。
2.拟题的失误。
和往年一样,文不对题、太大或太空、字数过多、出现错别字等都是较为常见的拟题失误;而今年的考场则出现了一些“另类”失误。例如:《纵发展之所如,凌自身于本然》——该考生显然想化用“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文句,意思却半通不通;《知答而不可达,称“智”而不能止》——该考生应该是想借谐音拟题,表意却让人费解;《展科技理性之翼,稳泛问题虚掩迭增沧浪》——该标题的后句简直就像“外星文”,估计地球人没几个能看懂。值得一提的是,这几篇文章从内容上说都是优秀甚至满分之作,却因标题存在问题而被扣去了2至3分,着实可惜。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考生想给自己的文章拟上一个好标题无可非议,但应切记不可“画虎不成反类犬”,不要以求“标新立异”始,而以“弄巧成拙”终。
3.文风问题。
经过近两年阅卷评分的“打压”,江西高考作文的不良文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病根未断”。今年的文风问题主要有两种:
一是故弄玄虚、不说人话。如“舒天朝晖,磅磅东方;鹿鼎春秋,会猎八方;嵽?巍峨,雾消云蒸;万里蹀躞,行至天光。跃然于华夏青年心中汩汩清泉,消昏除壅。(《纵科技解问,亦理性以待》开头段)——这类文章的典型表现是堆砌或生造词汇,或表意不通,或前言不搭后语,或说话玄乎,让人看不懂。
二是画蛇添足、堆砌古代诗文句子,如:“至道嘉猷,山重水复;破雾指航,道津深远……”(开头段);“凡心所向,素履以往。互联网、人工智能本身已向时代抛出橄榄枝……;清风徐徐,朝阳烨烨。人们向时代提出问题,以求更高水平的解决……”(中间两段);“彩舟云淡,星河鹭远。问题不断出现,有赖各方力量解决……”(结尾段)(《认清科技利弊性,化解困难为动力》)——这类文章喜欢在开头、结尾尤其是中间主体段堆砌与文章观点无关或关联不大的古诗文句来增添所谓的文采。其实,考场作文最要紧的就是好好说话,在此基础上能说些“文质彬彬”的“好话”也未尝不可,但千万别为追求所谓的文采而本末倒置,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
4.抄写材料。
抄写试卷上阅读题的阅读材料的现象年年都有。究其原因,有的是时间不够无奈抄,有的是写不出来“取巧”抄;但不管何种原因,只要抄写达到一定的文字量,根据评分规则都是一律判5分。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AI技术已用于高考阅卷,考生的抄写行为即使侥幸没被阅卷老师发现,最终也都难逃AI“法眼”,最后被判给应得的低分。
教学建议
(一)树立考场作文“角度”意识
议论文是一套完整的论证系统——论点是系统的中心,论据是系统中支撑论点的材料,论证则是系统运用的推理方式。它们在一篇文章中“协力同心”,共同完成议论文的推理过程。这套论证系统主要解决三大问题:辨析“是什么”——侧重揭示问题的本质;剖析“为什么”——侧重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析“怎么办”——侧重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可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称作议论文的“论述角度”。
考场作文的写作,设题有时会对侧重从哪个“角度”说理有一定的要求。比如:2024年新高考I卷要求考生侧重从“为什么”的角度解决“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的问题,2021年全国乙卷则要求考生侧重从“怎么办”的角度谈“如何实现理想”;2017年全国卷一要求考生侧重从“是什么”的角度向外国青年介绍“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有时在写作“角度”上会给考生较大的“自选”空间,如2024年新高考Ⅱ卷作文题,对材料中“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一核心观点进行“联想和思考”时,考生可灵活把握侧重从哪一个或综合起来从哪几个“角度”说理。而题目是否有“角度”要求,考生应根据作文题的材料特点和任务指令来判断和选择。因此,考生在“审题”时不仅要“审”文章的“立意”,有时还要“审”写作的“角度”——前者主要确定文章的观点或中心,属“写什么”的问题;后者主要明确文章的说理角度或立论方向,属“怎么写”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对“角度”有特定要求的考题,江西高考作文评分往往会把“论述角度”作为一个重要的“抓手”列入标准。为此,我们平时的教学可对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角度”写作训练,让学生树立写作的“角度”意识,掌握如何确定“角度”的写作方法。例如:可选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训练,如从“是什么”的角度“挖掘某事件的本质”,从“为什么”的角度“分析某事件所产生的原因”,从“怎么办”的角度“提出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的建议”;也可筛选一些“关键概念”进行相关训练,如针对“阳刚之气”这一概念,可从“什么是阳刚之气?”“为何要有阳刚之气?”“如何才能培养阳刚之气?”等不同角度进行写作训练。
(二)重视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语文考试既检测学生知识积累与运用的情况,更是考生各种能力和素养的大比拼。作文则重在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考查——理解能力侧重考查考生读材料是否“读得懂”和“读得准”,思维能力侧重考查考生看问题是否“看得全”和“看得深”,表达能力侧重考查考生写文章能否“写得出”和“写得好”。可以说,一篇考场作文就是一面镜子,考生的写作能力如何,在这面镜子前可谓“一览无遗”。以今年高考作文为例,上文所提及的不管是无视材料中的“问句”、抛开材料谈“问题”、空谈“问题”,还是“论述角度”不准等方面的失误,其主要原因还是考生理解能力的缺失;而对“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一问题选择肯定作答的作文,尽管这样的回答也属“合理”答案,但多少还是暴露了考生看待问题表面化、简单化和片面化的思维问题;至于那些“写不出”“写不好”的文章,如字数严重不足、语句“磕磕碰碰”、词不达意等,则主要暴露的是考生表达能力欠缺的问题。因此,平时教学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应作为我们解决学生写作问题的重要任务来抓。
(三)重视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元代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说:“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此也。”这段话极为形象地说明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虽然其“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的说法放在今天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说法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我们谁都无法否认读书对写作的重要影响。每年高考作文暴露的知识缺失、理解偏差、思维幼稚甚至枯竭等问题,大都与学生的阅读面狭窄、阅读数量不足、阅读质量不佳分不开。而如今的新高考,更是对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面和阅读速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应把“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功课”来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不断强调“为何读”,告诉他们“读什么”,教会他们“怎么读”……可以说,阅读才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能力的前提和关键,是解决学生“识模”与“铸器”问题的不二法门。
2024年新高考I卷高分作文分述观点句赏析
(1)①互联网、人工智能无法解决所有问题。②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出现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③旧问题的解决必然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科技创新不止,未知之问常新》)
(2)①人工智能并非万能。②人类的探索永无止境。③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并无标准答案。(《问题永远在路上》)
(3)①互联网、人工智能解决的只是已知的问题。②新事物的产生必将伴随新问题的产生。③网络也许“博学”,却无法“知心”。(《新问求新解,探索无止境》)
(4)①问题之多源于“旧”,总有解决不了的旧问题催生新知。②问题之多源自“变”,总有新的问题脱胎于进步的时代。③问题之多在于“思”,思考永远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科技虽发展,问题仍不减》)
(5)①时代会发展,科技会更迭,新的问题必将应运而生。②网络与人工智能可解答科学性问题,却永远无法回答人生之问、艺术之问、心灵之问。(《提问乃人类伟大的天赋》)
(6)①网络、AI出现会引发问题,而这些问题却是网络、AI无法解答的。②人工智能并不能对所有问题都给出答案,我们在享受其提供现成答案的便利的同时又会对它不能解答的问题产生新的困惑。③人工智能给出的答案未必正确,而对这些答案的质疑往往又会引发新问题、新思考。(《探索乃人类发问之源泉》)
(7)①高效答题不等于高效除疑,疑惑问题的存在与否和解决效率高低并无必然联系。②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为人类提供更多的可能去探索未知,找出新问题。③人工智能等技术会在提供答疑探索机遇的同时,引发一些社会问题。(《问题不会减少,探索永不止步》)
综评:
虽然上面列举的只是每篇文章的主要观点,但“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仅通过这些核心观点,也能“窥见”考生在整篇作文中所体现出来的构思能力和思维水平。一是善用“立骨”之语。每篇文章均用三个或两个观点句来“述因”,这些句子犹如文章的骨架,撑起了整篇文章的“血肉之躯”,可谓合乎古人“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的写作之道。二是多维度思考。归纳起来,这些观点均能围绕“我们的问题不会越来越少”这一观点,从“人类本身带来的问题、人工智能引发的问题、无法解决的问题、没有答案的问题”等不同层面来分析论证,展示出考生善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些文章之所以能获得高分,除了上述原因,还有以下几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文章对材料中两个“问题”的内容均有清晰的体现,侧重从“为什么”的角度分析原因,紧扣“现代科技发展”这一背景进行论述,以及在语言、说理的严密性和透彻性等方面的出色表现。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