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解析《认可度》

2025-10-19 20:08作者:晓婷阅读:18

2024年上海卷高考作文原题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4年上海卷高考作文解析

作文材料核心部分表述精简,“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既紧密联系日常生活现象,又暗自契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而写作任务指向也格外明确。相较近两年作文材料表述的繁复,今年的高考作文材料在延续上海卷作文命制独特风格的同时,修剪掉了枝枝节节的干扰,内容更加扼要明晰,降低了审题的难度,有助于学生更充分地聚焦材料,拓宽了展开探讨的思维深度,从而使学生的才识、文笔、思维等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检测。

审题要点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不难发现,认可度是材料中的核心概念,如何准确把握这个概念,对于恰切地审清题干,理解题意,精准地与材料对话,具有关键作用。

基于此,首先,可对核心概念做大体界定。认可度,即人们对事物认识、理解、接受、赞同的程度。借助概念界定,我们知道认可度的形成,与事物本身有关,如它的特征、性质、功效、影响等方面,与人们的能力、素养、习惯、喜好等有关,还与社会环境、舆论导向、政治生态有关。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作用,综合制约着人们对相关事物的认可度。

其次,探讨“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的原因。根据上文分析,可知认可度与事物本身、人们自身条件、外部环境都有关系。当认可度契合事物的具体情形,比如科学成就、学术贡献、历史评价等,且是对该事物客观准确地评估的时候,那么人们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是具有合理性的。然而由于人们的认知能力良莠不齐,外部环境可能影响过大,加诸事物本身复杂难知,致使对事物的认可度往往失准,一旦认可度没有植根于对事物全面真实的掌握基础上,那么以此作为衡量标准、评价尺度,自然是偏颇失当的。

再次,探讨人们如何从“认可度”的迷失中走出来,更好地判别事物、区分高下。当下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信息传播速度飞快。面对事物的“认可度”,我们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直面事物本身,依据自身能力,结合一定的常识,在此基础上去研究分析相关事物,进而恰当地做出判别和区分。诚然,个人能力是有限的,但这绝不是放弃自我主体性的理由,更不是盲目固守自己判断的根据。总之,应保持审慎严谨,切勿粗疏草率。

立意参考

围绕材料,大体可以从这些方面立意:审慎对待认可度,客观评价事物;追求合理的认可度,更好实现自我价值;怎样的认可度,才能有助评判事物;固然认可度可做参考,但何为评判事物的根本标准;外在评判可供参考,但莫丢弃自己心中的那杆秤。

角度一:“认可度”不能作为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的主要标准。

角度二:要理性看来“认可度”,如此才能看清事物的真是面目。

角度三:真正的“认可度”要靠真实力、真品质来获得。

角度四:参考事物的“认可度”有助于人们做出准确的判别、区分。

1.生活需要/不需要认可

2.认可自我/他人/社会

3.赢得认可,青春无悔

4.奉献是认可的尺度

精彩标题

《做清醒的“邹忌”》

《别被“认可度”带到了坑里》

《“认可度”不等于真认可》

《理性看待认可度,慧眼识得真面目》

《辨别认可度,不做糊涂虫》

《真认可才是硬道理》

《穿越“认可度”的迷雾》

《认可度仅供参考》

《好耶?恶耶?高下判耶?》

《等闲识得认可度,是非优劣当分明》

《拨亮认可之光,绽放青春辉煌》

《张大认可帆,人海大无悔》

《越认可,越可亲》

《发现光,追逐光,成为光》

《认可有度,明智决断》

作文提纲

第一组

标题:警惕“认可度”背后的陷阱

1.“认可度”代表了主流价值观,具有广泛的导向作用

2.“认可度”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其高低也不一定代表事物的优劣

3.“认可度”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组

标题:认可认可度,心中有尺度

1.分析认可度在个人决策中的作用

2.探讨认可度在社会文化中的体现

3.反思认可度对个人成长的利弊

第三组

标题:“番茄”还得自己尝

1.将他人的认可度用作自己评判事物的依据,源自所谓的“同理心”,其中的逻辑在于大部分人对于事物价值的判断标准是一致的。(先说社会性)

2.一般而言,经过时间沉淀的事物认可度更高,也更具价值。但认可度作为人们对事物既往表现的评价,是“过去式”的。(再说时间性)

3.“同理之心”与“时间之尺”之所以能让认可度发挥价值,源于人们对他人的基本信任。

第四组

标题:客观看待认可度

1.认可度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事物的受欢迎程度和价值

2.认可度并不总是客观公正的

3.除了认可度外,还应考虑事物的创新性、实用性、持久性、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以形成更为全面的评价

第五组

标题:双眼自将秋水洗

1.人们认识事物需要尺度,社会也需要共识

2.认可度未必能真实反映事物的价值

3.为什么人们会迷失于认可度营造的光圈?

第六组

标题:理性看待认可度,坚守本心不盲从

1.“如果不想被别人否定,自己就要更加努力。”一般来说,凡是被时代和社会所高度认可的人,他们都曾为自己或一个民族的梦想付出过不懈的努力。

2.“比世人的目光还要可怕的,实际上是你自己那颗在意世人目光的心。”生活中,我们不应该盲目追求他人认可,为了热爱而选择,可抵岁月漫长。

3.“你们的理性与热情,是你航行的灵魂的舵和帆。”理性看待认可度,多方助力促和谐。

第七组

标题:是社会镜像,也是个人航标

1.一方面,认可度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2.另一方面,认可度也可能成为束缚创新的枷锁

3.更进一步说,认可度的高低并非绝对的价值判断

名句素材

1.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庄子

2.信道笃而自知明也。——韩愈

3.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4.君子应处木雁之间,当有龙蛇之变

5.不因水清而偏用,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

6.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

7.个人想要融入群体,那么他的价值观往往会被群体所主导。——《乌合之众》

8.群体中的个体,宛若沙漠中的一粒沙,扬起的风向,决定了他的意愿。——《乌合之众》

9.人们喜欢一样东西,有时并不是它真的有多好,而是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所熟悉的内容——尼采

10.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塞涅卡

认可度作文语段素材

1.“同理之心”与“时间之尺”之所以能让认可度发挥价值,源于人们对他人的基本信任。除了人性本善,道德和法律也让正直与公正成为普世价值观,然而在强大利益的驱使下,认可度依然会被人为操纵,成为一些人作恶的工具。当“好评”可以明码标价,“水军”可以成为很多人的选择,甚至刷单的“手机墙”赫然出现在央视的曝光节目中,我们该警惕的,或许远不止于认可度本身。

2.“如果不想被别人否定,自己就要更加努力。”一般来说,凡是被时代和社会所高度认可的人,他们都曾为自己或一个民族的梦想付出过不懈的努力。

心里的火永远不要灭,哪怕别人只能看到烟。欢迎关注:文易搜高考作文,拥有高认可度的特教老师刘伶俐33年来始终如一努力坚持自己的事业,她让那些被命运抛弃的孩子,一步步改写了自己的人生;君不见,拥有高认可度的演员牛犇,70多年来精心刻画了200多个经典荧幕形象,带给人民和观众一阵阵笑声;君不见,拥有高认可度的大国工匠张连钢,留下几十万字的分析报告和两千多份会议记录,用1000多个日夜完成了国外常规8-10年的建设任务,让中国速度震惊寰宇。这些超越岁月的努力弥足珍贵,他们以自己的朴拙,换来了高度认可度。

3.套用袁枚的一句诗,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被他者欺。想要看清纷繁芜杂的事态并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仅仅依赖社会认可度是不够的。青年人不必被一时的“冷热”“好坏”等评价遮蔽双眼,勇敢跳出时空的局限,擦亮眼睛,保持对“认可度”的理性思考和对自我的认知,社会与个体才可能呈现“美美与共”中的“各美其美”的样貌。

4.在这个流量是金,吸睛至上,注意力大行其道的时代,我们是否需要人们的认可度?是永远保持自己的清高,还是俯身求取乃至乞讨人们的认可?你的选择有怎样的底气?时间和专家,谁的认可度更具权威性?随着时间的沉淀,认可的精准度是否一定越来越高?你更看重生时的荣耀,还是更长时段评价的坐标?你是否认为异域人们的认可,更能激发起自己的骄傲感和荣誉感?为了提高品位,你认为更需要科学的训练,还是艺术的熏陶?……这些追问都是严峻而犀利的,但这是青年成长路上必须承受、无法回避的痛。

5.“认可度”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其高低也不一定代表事物的优劣。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也在不断演变。因此,曾经被高度认可的事物,今日可能不再适用;而一些新兴事物,因为符合了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审美而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例如人们对柏拉图“地心说”与哥伯尼“日心说”的认可变化就是绝佳的实例。因此,在看待“认可度”时,我们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眼光,千万不能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再则,一些事物因为种种原因,如广告宣传、名人效应等获得了很高的认可度,但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它们具有真正的价值或意义。相反,一些默默无闻的人或事,可能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和价值,却因为缺乏足够的宣传和推广而鲜为人知,被戏谑为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和没有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就是最好的例证。

6.在信息爆炸的快节奏时代下,认可度能成为有价值的信息来源,为人们提供参考信息的途径,帮助人们做出更高效准确的选择。接受他人认可度高的事物更能融入群体,和他人保持一致,获得归属感。人作为群居动物,在判别事物高下的时候容易受到大众和专家的影响,为了节约时间成本,在区分事物高下的时候容易借鉴他人的看法。众人的眼睛是雪亮的,集体的智慧不可小觑。认可度高往往能激发信心,给我们情感支撑,更能维护持久意志品质。

7.当认可度,这一基于群体的价值判断产生的准绳,成为人人不假思索就认可的唯一标准,在群体的评价之中,个人的观点被淹没。多数人以强大的音量不断压制和同化着意见相左者,而那些少数人的看法则被抹杀,如弃敝屣。提出“日心说”时被架起的火堆尚且温热,《宽容》序言中的漫游者也仍在村民的咒骂声中坚定爬行着。历史与经验从未告诉我们,真理可能掌握在多数人的手中。但在此种隐形的群体暴政之下,观点本身的正确性似乎已经成为了人们最后考虑的问题。

8.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以下事情:寝室8个人,7个人外出,虽然自己想在寝室,但为了不驳大家的面子,还是选择了出发;超市打折促销,虽然并不是自己需要的,但看到大家都买,还是禁不住冲动,选择了购买;在课堂上,本来自己有问题提问,但看到没人举手,自己也不愿出头,便把问题藏在心里。为什么我们会这样?《乌合之众》指出:“个人在群体中,会不自觉地弱化自己的理智与个性,将自己的思维与群体保持一致,并做出一些独立情况下绝不会做的行为。”人们总是习惯与其他人保持一致,以此来寻得自身的安全感,可实际上,随波逐流的后果,便是泯与众人。这个世界,盲从往往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想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想要我们的生活有所改变,这便需要我们审视自己的选择,明悟自己的内心。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