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默认优良

北京高考作文题目

  • 2006年高考作文北京卷作文题目是: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为该城市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的小贩吆喝是北京的符号
  • 2005年高考作文北京卷作文题目以“说‘安’”为题作文。“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要求自行选定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 2007年北京市卷高考作文题目是:“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
  • 北京这道作文题目指令非常清晰,简直就是一道不少于800字的论述题,有点像公务员考试的《申论》。由于题目来源于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因此考生应该有话可说。
  • 2013北京高考作文题目给人的启发是多方面的。老计几十年如一日独自巡视铁路让人联想到的是对职责、岗位的坚守;老计向疾驰而过的列车致敬,想到的是对服务的尊重,对自己责任的敬畏;
  • 2013北京高考作文题目对考生来说太熟悉了,因为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真正以手机为写作对象并非所有的考生都能适应。那些亦步亦趋跟在范文后面走的考生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
  • 2007北京高考作文题目对“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两句诗的解读是审题的关键。题目中对这两句诗的解读已经作了提示:“有人说,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意境;有人说,这是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
  • 北京高考作文命题,一直有其鲜明的特点和轨迹:那就是紧密结合时事。2013年的“文学家与科学家探讨爱迪生与21世纪的手机”,就是源于2013年5月17日莫言、杨振宁与范曾在北大进行的对话。
  • 2012年北京高考作文题沿袭了2011年的命题形式——叙事性材料作文。但也有两点变化值得注意:变化之一是由名人事迹变为平凡人的故事,这样的材料显然更贴近社会,贴近人生,贴近考生。
  • 2014北京作文题可写空间是开阔的,也确实便于测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以下方面均在可写之列:思考传承“老规矩”的意义与价值;思辨“老规矩”也有精华、糟粕之分等
  • 2013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目源于2013年5月17日莫言、杨振宁与范曾在北大进行的对话。该题真正让考生思考的其实就是以“手机”为媒介、为触点、为引子、为切入点,思考科技进步与人文情感之间的关系。
  • 2017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的作文题目,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命题要求;在考查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着重考查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