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这样看似颠三倒四、实际上很有内涵的话,作家们说过不少,今天再来和大家欣赏几句。
第一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地坛离我家很近”,是以家为参照物的,说这句话的时候,史铁生还是个健康的青年,他站在自己家的阳台上,一边锻炼,一边遥望着地坛肃穆的身影。那时候,地坛仅仅是远处的一道风景,还没走进他的生命。
“我家离地坛很近”,说这句话的时候,史铁生已经坐在了轮椅上,“走”遍了地坛的角角落落,偶然抬头,会看到自己的家。这时候,地坛已经成为他的精神家园,成了他远远看着家的“参照物”。
史铁生终于从地坛的颓废中看到了它的生命力,终于从体验自己的痛苦到体验母亲的痛苦,终于从思考死亡的问题到思考活着的意义……
短短两句话,却是史铁生从“家”到“地坛”的心路历程,是他面对苦难的挣扎和升华。这个过程,不短也不长,大约有十五年。
第二句,是伏契克的《二六七号牢房》:“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这我知道。”
这是捷克斯洛伐克优秀共产党员伏契克在牢房中的感受,牢房很小,他只能从门走到窗,从窗走到门,来回都是七步,重复一遍,一种寂寞、孤独、伤痛在文字间弥漫开来。
这座监狱,是德国秘密警察监狱;这间牢房,是二六七号牢房。
如果你知道伏契克踱这七步时在想什么,你就会对他油然而生敬意。原来,他在利用生命最后的时间,构思他一生中最后一部伟大的作品——《绞刑架下的报告》。
“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是七步。”牢房狭窄,让人透不过气来,伏契克在来回走着。我们似乎在寂寞、孤独之外,又体会到一种倔强、坚强。
作者再次将这句话重复一遍:“走过去是七步,走过来是七步。”回环往复的语言构成一幅画面,我们似乎看到这个倔强的革命者来回走着,牢房狭窄,却关不住他的思考,一部伟大的作品正在“一步步”诞生。
进入网络时代,很多有才且好事的人又创造了很多有趣的“废话”,其中也不乏一些巧言妙语。
比如“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用来描述喋喋不休却毫无营养的讲座,实在是妙极了。
比如“中国有句老话是中国有句老话。”能说出这句话的人,一定是哲学家兼社会学家。
比如“据研究,每呼吸60秒,就减少1分钟寿命”“当你吃下了20碗米饭,换算下来竟然相当于摄入了20碗米饭的热量”,用来讽刺那些获了国际大奖的研究成果,也是极好的。
比如“当蝴蝶在南半球拍了两下翅膀,它就会稍微飞高一些”,用来解构那神秘“蝴蝶效应”,也非常有趣。
“你知道吗?当你睡觉的时候,美国人正在辛勤的工作。”有没有觉得这个机灵抖得很好,读懂它还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那些喜欢让我们一直996的老板,一定很喜欢这句话。
老舍说:“语言之美并不是耍贫嘴。”上面这些话,虽然有点耍贫嘴的味道,但终究还是体现着语言之美,所以让人喜欢,至少这样调侃,并不让人讨厌。
写到这里,我忍不住也要用一句废话表扬一下文字的魅力了,那就是:
文字的魅力,原来都在文字之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