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厌学的原因
在高中阶段,所有的孩子都是以学业为导向的,但有些孩子在初中之后容易滋生逆反心理,认为学习不是唯一的出路。他们不听课,不做作业,不做练习等,慢慢开始学不会,厌学,影响自己的未来。高中孩子厌学是很正常的,家长要正确看待。
小孩厌学的原因?
一、没有好的学习方法。
到了高中之后,课程的难度就开始攀升上来了,不再是简单的一些皮毛知识了,更加涉及到很多原理和理论的问题。这时候如果孩子不能及时找到好的学习方法,再像初中那样就可能行不通了。这时候可以借鉴一下班上几位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的方法,慢慢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构架。
二、老师和家长的影响。
孩子出现厌学,有时候和老师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初一、高一阶段,后者更换老师之后。还有就是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对孩子评价方式单一,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让孩子承受很大压力。如果几次成绩达不到理想的结果,就会受到训斥,产生挫败感,最终产生厌学。
三、人际关系不好。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同伴交往,来获得自我社会角色的确认。而不能跟周围的同学处好关系,不能获得小伙伴的支持,会让孩子感觉在学校被孤立,甚至有被霸凌的风险,一旦遭遇欺负,孩子不想上学也就不奇怪了。
小孩厌学家长怎么教育?
1、效能强化。
家长要给孩子的期望值设低一些,克服急躁情绪,不攀比,不责怪,对孩子每一个微小的进步给予鼓励和掌声。
研究表明,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自身能力的20%-30%;而适当激励这个人,他可以发挥出自身80%-90%的能力。建议家长要不断给孩子传送“你能行”的信息,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2、克服学习“高原现象”。
在小学三年级、初二和高中某些阶段,有些以前学习还不错的孩子成绩下降,出现了由于学习深度、广度和难度加大而不适应的学习“高原现象”。处于这个学习“低谷”的孩子有的会产生畏难厌学情绪,如果迈不过去这道坎,学习很可能走“下坡路”。
建议家长经常与孩子进行学习和生活上的交流,让孩子了解学习进程螺旋式提升的规律,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帮助孩子对以往学习的知识进行链式梳理,找到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学得相对较好的学科找到突破点,巩固学过的知识,及时改进影响和制约学习成绩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尽快适应新的学习要求。
3、调整目标。
在孩子学习遭遇困境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告诉孩子“要抬起头来走路”。把学习目标降到一个几乎不可能失败的刻度上。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定进度,按最适宜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让整个学习过程一直处于“小有成就”的快乐中,慢慢积累自信心,从“面对学习很无助”中脱离出来。
4、让孩子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的爱好和特长。人在感兴趣又擅长的事上比较容易取得成功,家长及时进行肯定并表扬孩子,通过“擅长—表扬—热爱—投入—擅长”的循环,帮助孩子不断积累自信,成为他获得力量的支点,并把这种自我效能感迁移到学习中,就会成为孩子走出厌学阴影的突破口。
5、帮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烦恼,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家长可以多与孩子进行交流,了解孩子各方面的变化,并且带孩子不断尝试新事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将有利于孩子在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6、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成长环境,而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需要每一位家庭成员共同努力。因此家长要有意识的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可以多组织一些家庭活动,一家人到户外散心、旅行,共同参与社会实践,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机会,一方面有利于改善亲子关系,另一方面有利于帮孩子缓解生活与学习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