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恋,家长该怎么办父母怎么跟他们沟通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静下心来分析,孩子们为什么会早恋呢?我认为是多种可能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青少年介于童年和成年之间,其过程伴随着性成熟,某些情感会自然地滋生。伴随着生理与心理上的需要,加上社会启蒙,难免对异性产生“爱恋之情”。少男少女之间的特殊感受,每个成年人都经历过,因为它更多的是“自然属性”。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才指出“恋爱是不能禁止的”。对于这种“人”的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尊重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第二,家庭环境。
学生在青春期缺少与父母的沟通,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理解,他们很容易被同龄异性的关心所打动,陷入早恋。 孩子早恋意味着孩子过早的成熟和走进社会,意味着在家庭以外寻找在家庭中满足不了的感觉。如果孩子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对足够爱自己的爸爸妈妈,那么他就不会在家庭之外寻求情感的满足。
第三,文艺作品的影响。
比如郭敬明等校园言情小说作家的作品,用华丽的辞藻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并产生对恋爱的向往。有不少学生受部分文艺作品中那些风花雪月、缠绵悱恻的浪漫影响,热衷歌星、影星等的花边新闻,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追求好奇,对恋爱行为进行简单模仿。
早恋是多方面的产物,从教育学角度分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家长正确看待子女的早恋。
目前80%有“早恋”行为的青少年都与家长教育不当或父母关系出现问题有关。因此,防止孩子出现真正的“早恋”应先从家长做起。
第二,帮助学生学会正常的异性交往。
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交往广泛、自然,要孩子和异性公开交往、群体交往,他就不会对个别的异性产生过分的好感。虽然同龄人有谈恋爱的情况,但是家长不要断然让孩子和谈恋爱的同学绝交。因为同龄人的带动力非常大,这种带动力量比家长和老师都要大。家长应该采取宽松的态度,让孩子自然地选择,是否跟着感觉走,还是不进入恋爱的状态,在选择中确立自我。老师和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充分的信息和建议,帮助孩子自己判断:这样做究竟对不对、该不该、值不值。比起他律,自律的效果会更显著、更持久,也是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
在男女生交往的过程中,我想强调了三点:一是强调男女生的集体交往,反对个别交往,个别约会。二是在交往过程中注意掌握一个“度”,既不必过分拘谨,也不可过分随便;不可过分冷淡,也不可过分亲昵;不可过分严肃,也不可过分卖弄。总之,应该与同性交往一样,做到真诚坦率、落落大方,同时也注意男女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