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什么原因
孩子厌学什么原因?每个孩子天生就对世界充满了热情和探究的愿望,这是他们学习的起点。但为什么有的孩子上学后却厌学了呢?
第一,缺乏学习的成功体验。
“如果孩子在学习上长期缺乏成功体验,而积累的挫败体验又没有得到及时疏导,就可能导致一种习得性无助心理,成为严重的动机障碍,孩子会产生无能为力、放弃努力的心态。”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中存在一条介导胜利者效应的神经环路,它决定着先前的胜利经历会让之后的胜利变得更加容易。所以,孩子在学习上需要有一定次数的成功体验的积累。”
第二,缺乏清晰而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
“没有目标,学习动机肯定会受到严重影响。”如果实现目标的难度太大,也会导致孩子当下的动机受到影响。
所以父母既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目标,还要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孩子设置清晰的目标。
第三,对学业成败进行消极归因。
四种典型的归因模式:
一是能力归因,比如孩子数学没考好,就说自己“天生不是学数学的料”;
二是努力归因,比如将考试不理想归因为准备不充分;
三是任务难度归因;
四是运气归因。“消极的归因模式,就是把成功归因于运气,把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会让孩子感觉沮丧、羞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进而影响学习的动力。”
积极归因模式的两个原则,即努力归因原则和现实归因原则。
在四种归因中,只有努力因素是可控的,要引导孩子归因于努力,让孩子看到努力的价值。”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但成绩还是不理想时,父母该如何引导呢?“此时父母的回应要有技巧,涉及积极归因的现实归因原则。既不能归因于孩子的能力问题,也不能让他感觉努力没有尽头,可以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上,让他看到一些决定学习成效的现实因素,有方法地努力。”
第四,维持自我价值感。
“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想做好孩子,而且希望大人夸自己‘既聪明又勤奋’。如果不能同时得到这两个内部因素的评价,孩子宁愿保留‘能力’,因为它是稳定不可控的,孩子更看重这个内在价值。”
有的孩子不去学校,是因为一去学校就让他的自我价值感受到威胁。家长要透过问题看到背后的原因。
过重的学业负担与压力。校内、校外过重的学业负担,还有父母的过高期望和过度焦虑,都成为孩子厌学的重要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