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考生作文中存在“议论文=材料+观点”的弊病。给一个观点,我立刻拿例子来证明,结果论点论据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这种“不讲道理”的文章,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那不是合格的议论文。事实上,举例只是议论的手段,就例说理才是议论的目的。因此,要力求做到把论据装进论点中,做到事与理间的契合、呼应与阐发。这样语言连贯、语气和畅地把理讲清了,才能服人。
【技法点睛】
1.例议结合,把道理讲得贴切、深刻。即在事实论据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分析证明论点。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多事一议。如《必须跨过这道坎》中的片段:一位苏丹女孩在前往救济站的路上被秃鹰袭击着,她无力反抗,眼里饱含泪水与恐惧。卡特用这张照片记录了非洲大地的苍凉悲情,却被指责缺乏道义与人性。其实他在按下快门后马上将女孩抱进救济站,然而众人的尖锐还是将摄影师的心刺伤了。“生命的痛苦远比快乐更让人难以承受”,这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感言。一颗明星的陨落犹如落水的石子般不再夺目,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这双善于捕捉世间之真、人性之美的眼睛,竟是卡特给自己垒起的一道坎!惋惜之余,是否还应唤起那心灵的坚强与无畏呢?倘若总是在流言里逃进阴影,这道心坎将永远成为负担。所以勇敢的人,你必须握紧拳头跨过去!此论据典型、新鲜,用来证明“你心中横亘着的才是永恒的阻碍”这一观点恰当有力。如果没有事例后面的那一段就事论理的分析论证,就不足以突出题旨,让读者知其所以然。
2.辩证分析,把道理讲周全讲严密。结合事例说理时要有自觉的辩证意识,学会一分为二,学会由表及里地分析问题。如:我们要维护汉语的纯粹性,并非是要彻底否定外来词汇的合理性。精当的翻译是架通汉语与外来语的一座桥梁。林语堂先生将英语的“humor”一词音译为“幽默”,恰到好处地利用汉语丰蕴的涵义向人们揭示了幽默的实质:它不是粗浅的搞笑,而是内在修养的智慧流露。徐志摩将日文的“再见”音译为“沙扬娜拉”,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日本女孩子弯腰时“恰似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汉语,这一博大精深的语言,可以凭它丰厚的底蕴容纳外来语,并将赋予外来语汉文化的特色,而不能容忍流行之上的词汇污染它的甘醇。这里就体现了辩证的思维,在阐述过维护母语的纯粹性这一观点之后,再从汉语不拒绝容纳外来语的角度对其加以补充,就让我们更全面地看到了维护母语纯粹性的实质。
【经典引路】
欲望使人变化
憨 佗
名利权的诱惑,可以使许多人变得面目全非。就算是像诸葛亮这样的智者,也未能幸免。
孔明出山之前,淡泊名利,自在潇洒。虽有明主刘备一访再访,孔明均避而不见,立志要“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求闻达”即是不求名利,万般不求人,才敢明知皇叔已来仍高卧草堂,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咱不求你皇叔时,你是皇叔又奈我何?
此时孔明年龄不过二十多岁,心高气盛。到了刘备军中,被尊为军师。拿了人家的俸禄,又想逞强为主公火中取栗,成就霸业,于是就不潇洒了。
利,诸葛先生不贪,至死也没积下家财。但为建功,为求闻达于诸侯,诸葛先生对东吴之友有三气周瑜之计,对内有华容道施恩于关羽,伐曹魏压制魏延。赤壁大战是孙刘结盟之始,孔明明知战役总指挥介意刘备借此崛起,而非要处处逞强,以“草船借箭”“借东风”等夸张的做派激周瑜心生妒意,如此做事张狂,做人也不甚儒雅。
刘备死后,诸葛丞相虽无夺位之心,忠诚不贰,但身为相父,又有先主可以换掉皇帝的圣旨,这等风光,古今丞相数千人,恐怕只有诸葛先生一人独占。
看孔明的一生,对利的追求最少,格外爱惜名声,但对权是否毫不动心就值得探究了。
孔明先是借故除掉李严。蜀道难,运军粮更难。孔明非要将李严置于这等做后勤官的难事,全然不顾人家也是顾命大臣的身份。难事出了差错,于是废李严为庶人。
先帝临终遗言说不可重用马谡,孔明也不顾,偏要重用之,导致街亭之失。后主刘禅也成了被教训的学生。宫中之事,事无大小,都要向郭攸之、费、董允等咨询。刘禅这皇帝哪像个皇帝?
孔明这时变得婆婆妈妈的了,细细教训皇帝,又细细处理军中事务。凡二十军杖之责,也要自己过问。
孔明大权独揽,小权不放,最终累死在五丈原。不爱钱太爱权,也是人生悲剧。
(选自《特别关注》,有删节)
【点评】文章叙述了诸葛亮出山前、做军师后、除李严、重用马谡、教训后主、细理军务等多件事情,抓住其中的内在联系,只议论了一个道理:“不爱钱太爱权,也是人生悲剧”。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主题明确集中,思想性强。
【佳作展示一】
错 觉
河南淇县一中 保 柱
人生弯弯曲曲水,世事重重叠叠山。错觉就好似漫漫人生路上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错觉,根扎于未知,未知包含了一切可能、疑虑,甚至不怀好意,因未知而做错,因做错而更加未知。在不知所措的情况下,错觉的产生实属必然,错觉引领行动,失误或失败铁定成为必然的结果。
错觉,也同样生于已知,且常常是知道得越明白,错觉越容易产生,一如众人看庐山,它屹立于此,世人皆知,但你越接近它,对它的错觉如影随形般越容易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语道破了错觉产生的土壤。
人往往因已知而自负,因自负而生错觉。想当年,曹操沿江东下,克荆州,下江陵,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旌旗蔽日,舰旗千里,有气吞万里如虎,一战定天下之势。但浩浩八十万大军,赤壁初战,就被孙刘之师一把火烧了个“灰飞烟灭”,何也?此无他,皆是错觉惹的祸。先前的一帆风顺使他认为江东全是鼠辈,盲目自负使他觉得江南防线只如土鸡瓦狗一般,孙吴小国岂能不手到擒来?错觉啊!自负是错觉的乐谱,错觉是失误或失败的前奏。曹操的自负使赤壁之败成为历史的必然,历史在这里转了个弯,不再回头。
减少错觉的根本途径就是提高自身素质。火眼金睛非自来,才华横溢非神授。只有不断提升认识力、分析力、辨别力、判断力、实践力,错觉才会被赶走。修身养性方能减少错觉招致的失败,才是走向成功的不二路径。
谦虚谨慎,善于纳言同样是摆脱错觉的手段。曹操拿下荆州,贾诩进言休养生息,以图将来,但曹操不听,一步步迈入失败之渊。常言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错觉是笼在心头的烟雾,需要他人及时点醒,虚心察纳雅言可以使人拨开云雾见青天,不听取中肯意见,拒人于千里之外会在错觉之上增加错误,错误连连,败局已定矣!
错觉是山重水复,但人生路上,它也是一种风景。用智慧之眼寻找柳暗花明,之后,便又是一方海阔天空。
【点评】文章引用事例不多,只曹操攻打江南一事,但使用时充满了辩证的思维。一如“因未知而做错,因做错而更加未知”这对错觉产生根源之一的分析,充满了思辨性;二如“自负是错觉的乐谱,错觉是失误或失败的前奏”这对错觉产生另一根源的分析,反向联想,前因后果关系明确清晰,令人信服;三如“错觉……也是一种风景”这对错觉的评价,一分为二,不偏不倚,周密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