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2卷高考作文范文《执梦之刃,行自我之路》
本文堪称高考议论文的典范之作,展现出考生深厚的文学素养与卓越的思辨能力。
立意高远,结构严谨。作文敏锐抓住“赠梦”这一核心概念,不囿于材料表面,而是深入探讨其作为沟通桥梁与独立性考验的双重属性。全文遵循“引题-立论-反论-结论”的经典结构,层层递进,逻辑自洽,体现了极强的谋篇布局能力。
论证充分,文采斐然。考生熟练运用古诗典故、现实案例与哲学思考相结合的多维论证方式,既有李白、陆游的古典意境,又有“梭梭树”的当代实践,古今映照,论据坚实。语言表达上,比喻精妙(如“双刃剑”“长桥卧波”),措辞精准(如“踽踽独行”“澄澈天地”),整散句结合,富有节奏感与文学韵味。
思想深刻,导向积极。作文超越了一般对“梦想”的励志讨论,深入至个体与群体、接纳与坚守的哲学层面,体现了难得的思维深度。“广接而慎纳”的结论平衡而睿智,既肯定集体力量的价值,又强调个体独立性的珍贵,传递出成熟而积极的价值导向。
若说可提升之处,可在第三段适当展开“如何慎纳”的具体方法,使建议更具操作性。然瑕不掩瑜,此文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展现出的思想深度、知识广度与表达精度,均令人赞叹。
执梦之刃,行自我之路
当我们阖上眼帘,梦便在脑海中翮跹浮现;当我们睁开双眸梦便在心间悄然扎根。梦,不仅是沉腰时的意识游划,更是我们生的璀璨坐标——梦想。倘若有一日,我们真能将梦慷慨赠予他人那将是何等情状?私以为,这或可成为梦路上的强劲助力,却也暗藏着对个体独立性的深沉叩问。(开篇以诗句引入“梦”的主题,富有文学意境。“阖上眼帘”与“睁开双眸”形成巧妙对照,暗示梦的双重性——既是潜意识活动,也是人生追求。将“梦”升华为“梦想”,自然引出核心议题:赠梦的利与弊。末句点明文章将探讨的深层矛盾——助力与独立性之间的张力,为全文奠定思辨基调。)
若梦能被赠予,我们便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化不解为相知洞悉梦的真意。(此段论证“赠梦”的第一重价值:突破语言障碍,促进理解。以李白、陆游的诗梦为例,说明语言局限可能阻碍梦的传递,论证扎实。“隔雾看花”的比喻生动形象,“长桥卧波”的意象既优美又精准地概括了赠梦的桥梁作用。从“难以共鸣”到“身临其境”的转折逻辑清晰。)
纵使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想象瑰奇如云霞,若遇不解古文之人,其梦亦难共鸣;纵使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壮怀激烈如雷霆,若遇不谙诗道之人,其梦亦难共情。2当我们仅能窥见他人生命长河的几朵浪花,便试图理解其梦想的根源与本质,这与隔雾看花何异?更何况语言时有“词不达意”之憾,理解的鸿沟因此更显幽深。但若梦能被真切赠予,我们便能身临其境地“入梦”,真正立于赠梦者的心岸回望,理解其何以怀抱此梦。因此,梦若可赠,必将如长桥卧波,连通心灵,毕竟亲历其中,远胜万语千言。(本段深入第二重价值:精神共鸣产生合力。以“梭梭树”种植者仲麟的案例为证,现实感强,具时代气息。“星夜驰援”“挥洒汗水”等词生动描绘众志成城的场景,使论证不流于空泛。末句“不再踽踽独行”巧妙呼应了寻梦常有的孤独感,情感真挚。)
若梦能被赠予,我们便能够觅得精神的共鸣,为逐梦征途注入不竭动能。(此处笔锋一转,提出关键性质疑——是否应全盘接受他人之梦?体现思维的辩证性。“削足适履”的典故运用贴切,警示盲目跟从的危害。“遗失本真”“丧失棱角”等表述深刻揭示个性湮灭的风险,为下文的结论做好铺垫。)
个体的梦想或许千姿百态,但逐梦之途中总有路线交织重合的“同梦者”。若能赠梦予人,我们便可在对方的梦境中体验那份珍贵的共鸣,并肩走完一程又一程的逐梦长路。犹记那位在荒漠播撒绿色“梭梭树”的种植者仲麟,他将植树治沙的坚韧之梦与吟咏大漠的诗意之梦发布于网络,顷刻间引无数“同梦者”星夜驰援。志愿者们因梦相聚,相互扶持,在共同的征程上挥洒汗水与欢笑,终为浩瀚沙漠带来盎然生机。可见,梦若可赠,确为寻觅同道、汇聚众力的捷径,让逐梦的身影不再踽踽独行。(总结段精辟地将“赠梦”比喻为“双刃剑”,呼应开篇的“深沉叩问”。“广接而慎纳”的提出高度凝练,既是处世智慧,也是文章核心观点。“守护一方澄澈天地”的诗意表达,再次强化对独立性的坚守。)
然则,我们是否应毫无保留地接纳所有他人赠予之“梦”呢?(以“然则”进行转折,再以设问引出分析,启发读者思考,表现出考生思维的深度与严谨性。)
答案当是否定的。个体的阅历与禀赋千差万别,若削足适履,强改己梦以求与他人“共鸣”,如此寻得的“同梦者”,非但难为彼此梦想添翼,反而易令我们在刻意追求“同频共振”中遗失本真之梦,丧失作为独立个体的独特光芒与精神棱角。(此段以设问切入,将论述转向更深层的辩证思考。“削足适履”典故的运用精准而深刻,生动揭示出盲目迎合他人梦想的荒谬与痛苦。“遗失本真之梦”“丧失独特光芒与精神棱角”等表述,不仅文采斐然,更直指问题的核心——个体性的湮灭。从“赠梦”的积极价值到潜在风险的转折,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全面性与批判性,为下文的结论奠定了坚实的逻辑基础。)
赠梦予人,实乃一柄双刃剑:一面锋刃,可助我们劈开理解的迷雾,觅得同舟共济的伙伴;另一面锋刃,则是对个体独立性的严峻试炼。因此,唯有秉持“广接”而“慎纳”之道——在敞开怀抱接纳他人赠予之梦的同时,审慎挑选,择善而融,始终为自我之梦守护一方澄澈天地。如此,方能在逐梦征途获得前行助力的同时,不至于迷失本心。(总结段精辟地将“赠梦”比喻为“双刃剑”,是对前文论述的高度凝练。“劈开理解的迷雾”与“严峻试炼”形成鲜明对比,形象概括了其利与弊。提出“广接而慎纳”的处世之道,观点辩证而成熟,展现了极高的思维水准。“守护一方澄澈天地”的诗意表达,既呼应开头的文学意象,又强化了对独立精神的坚守。结尾祝愿句以“他山之石”与“自身星光”对举,收束全文,余韵悠长,在哲理思考中注入温暖的人文关怀。)
愿你我能真正执稳这柄双刃之剑,在逐梦的征途中,既借得他山之石的光华,亦不熄灭自身独一无二的星光。(结尾升华主题,以“他山之石”与“自身星光”对举,完美收束全文的二元讨论。“执稳双刃之剑”的意象既有力又富含哲理,祝愿句式增强了感染力与共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