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 我看高考为副标题的作文
- 内容点评:审题切中题意,开篇直叙高考虽有人非议,但对寒门子弟和对人才选拔至关重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观点鲜明,毫不含糊,整篇文章重点围绕高考的功用进行分析,从个人到国家,举例丰富,无懈可击,可见考生的阅读面较广,素材积累深厚。
- 表达点评:语言通顺流畅,一气呵成,思维严密,论证角度全面,可见考生的语言功底和辩证思维。其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 特征点评:论证严密充分,从马云、陈生、俞敏洪的事例论证高考对人生的重要作用,先破后立,让人信服;接下来进一步从高考为国输送人才的角度说明其意义,所举人才涵盖各行各业,有一定广度。然而考生并不是一味歌功颂德,也很理性地看待高考的瑕疵,毫不隐晦地写到高考的不足,但也肯定了高考的积极变革,思考有深度,主旨有升华。
高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看高考为副标题的作文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已走过四十个春秋,四十年来,高考既以岿然不动的姿态稳定前行又不断地变化发展以求自身完善,既受到无数人的热捧也遭受过无端非议。然在丰硕的成果面前,谁也不能否认,是高考的公平让无数寒门子弟出人头地,是高考的严格磨炼了莘莘学子的意志,是高考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人才,高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高考使人百炼成钢,为实现梦想奠定基石。有人说,在高考中脱颖而出的人未必真的优秀,高考失利的人未必不是人生的赢家。你看北大才子陈生不也放弃专业去卖猪肉吗?阿里总裁马云的高考连连受挫战绩并不辉煌,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高考也并不顺利。然而你可知道,没有高考,陈生岂能进入北大经济系深造,没有在北大的历练,他岂能以独特的经济眼光引领行业潮流,成为“猪肉大王”。再如马云、俞敏洪,如果不是坎坷的高考之路的磨砺,岂能百炼成钢。是高考让他们有了登上更高平台的机会,是高考让他们开拓了视野,为日后的成功奠定基石。
高考为国选材,利在千秋。君不见,政坛领袖习总书记、文坛才子曹文轩、科学精英孙家栋、主持名嘴撒贝宁等等,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无一不是高考的慧眼挑选出来的。没有高考,无法想象各方面的人才从何而出。“文革”十年,高考的缺失而导致的人才流失,进而造成百业俱废的现象还不足以给国人敲响警钟吗?由此观之,高考于我国目前的国情而言,确为为国选材的济世良方,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诚然,任何的制度都不可能完美无缺,高考也存在其不足。其主要以分数择优录取的形式,催生了有些学校和家长忽视考生其他方面发展的“高考功利主义”和“唯分数论”,造成有的“学霸”道德的缺失,曾经的“复旦投毒案让人唏嘘”;也曾出现有些“高分低能”之辈,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而惨遭退学的闹剧;更有甚者,有人不堪家人的过度重视,在高考失利之后选择轻生。种种负面现象的出现使一些偏激的人一度对高考进行猛烈的抨击。然笔者认为不应过分夸大个案的影响,之所以在高考洪流中出现种种不和谐现象,其错不在高考制度本身,而在于人们看待高考的态度。
高考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我们应该理性看到它的发展与改革。为了推进高考的公正、公平,各部门不仅在技术上更在律法上加大了对作弊的防范、惩处;为了推进素质教育,高考考题日渐灵活;为了更全面的培养人才,高考科目增强了自主选择性。这种种变化都是高考在不断完善的体现,我们有理由相信高考会更人性化,也更合理。
我看高考,它是学子智慧和意志的试金石,它为无数考生插上飞翔的羽翼,它为国选材,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高考,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