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浙江语文高考作文议论文《心里装着“读者”,路越走越宽》
心里装着“读者”,路越走越宽
我们每个人都是创造生活的“作家”,因为我们的生活就是自己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充满独一无二的个性,因为里面的内容、情感、手法乃至主题都是与众不同的,正如浙江作家余华的《活着》里所说的“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然而,面对现实,我们是否真的能百分之一百自己做主,可以全然不顾别人——“读者”的感受与影响呢?
我觉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网时代,人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生活这部“作品”很难完全由自己来创作,他人或者说是“读者”也是创作者之一。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回忆了他在最青春的年龄双腿瘫痪了,只能坐在轮椅上。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变故,谁受得了?史铁生也如此。于是他的性情完全变了,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关进了那个破败的园子——地坛;面对自己最忠实的“读者”——母亲,不理不睬。因为他心里只有他自己这个“作家”,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人;显然他不可能顾及“读者”的感受了。因此,他就想到了死亡,人生之路也就越走越窄。经过多年的痛苦挣扎,在与地坛的默默交流中,他渐渐想通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迟早会降临的节日”,于是,他要好好活,就选择了做“作家”,最后的路也越来越宽广。可是“读者”母亲已经死了,他终于读懂了母亲,理解了母爱,这个“读者”对他有多么重要。
《品质》中的格斯拉兄弟不但人品好,鞋子的品质也好。他们坚持自己的“品质”,当好自己这个“作家”,但他们离“读者”越来越远,他们生活越来越艰难,最后导致饿死。造成这悲剧的主要原因当然是当时市场化的社会,不过反过来讲,如果他们了解一下“读者”的喜好与口味,适当丰富一些花样,做一些革新,也许生活的情形会稍微好些;凭着他们的“品质”,总不至于饿死吧。因此,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我们在创作生活这部“作品”时,必须考虑一下“读者”的感受,应该听一听“读者”的建议这样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人生之路,我们必须活出自己的模样,同时,也应“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因为,这就是生活,生活中有我有你,你我是密切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