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 - 2014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

2019-4-22 19:02作者:辽宁考生阅读:644
  • 作文点评:巧借名篇成就自己的考场作文,取材独特。假想李清照、李商隐、余光中等作家,在今天会不会创作出那些优美的诗文。这个文题与余光中的文章同题,文中作者将余光中听冷雨的感觉与自己现在所听的雨声作比较,意在表达自己对文题材料主旨的思考。借来表达自己对科技发展的思考。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写今年的作文题,考生很有智慧。
  • 考生驾驭文字的能力极强,善于将古典诗文拿来为我所用,且能不露痕迹。文章以深深的文化忧虑感染人,以扎实的古典文学功底吸引人!能将文化思考贯穿始终,能将“忧丝”与雨丝始终交织着,难能可贵!
  • 考生将余光中散文中的“听雨”与现实进行对照,放在当前来设想。开篇那个假设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到的,一下子就把科技发展对人们生活、情感的影响写了出来。

听听那冷雨

云中谁寄锦书来?如果李清照等的不是鸿雁,而是电子邮件,她还会写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样浪漫的诗句吗?

时间如流水,日新月异这个词都赶不上这迅猛的速度,而那些感觉在这喧闹声中,不知不觉地消失了。

在余光中的笔下,那冷雨是浪漫而怀旧的,雨落在日式楼房的瓦格上,落在蹬三轮车的斗笠上,落在牵手情侣打着的油布伞上,每一个片断都像是老电影镜头,黑白两色,但深远而悠长。

但我听不到他的冷雨,我所听到的雨落在沉闷的柏油路上,落入排水管道内,哗哗啦啦,构成了令人烦躁的噪声,抑或落在我穿的雨衣上,迷住我的双眼,让要迟到的我忍不住抱怨。

“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科技的发达让偌大的世界缩成一个地球村,你可以和你远在爱斯基摩的朋友聊爱琴海的风光,通过互联网这个神奇的工具,距离变得不是问题,但心的隔膜不知不觉地加深了。

林觉民的《与妻书》,开头的“卿卿如晤”这几个字竟让与他们相隔百年的我,感受到浓浓的情意,这种感情,只有用柔软的信纸,钢毅的钢笔,浓黑墨水才可以承载。

而便捷的代价便是滤掉其中的款款深情,用统一的字体如机器人一般呈现文字,而字里行间的情意便在光传输中不翼而飞。

科技的发展绝对不能以牺牲文化的传承为代价。

我们是受益者,不用感受到暑气的炎热,不用经受寒风刺骨的严寒,我们活动得很健康,很成功,但总有些空虚,总有点孤独,咫尺天涯地。尽管我通过电脑屏幕看到了你,但我摸不着,好像你跑到我正在看的电视剧中。

又值多雨季节,雨落在我的皮肤上,有一些寒意。它淅淅沥沥的,在我的窗外欢快地笑着,我竖起耳朵,拼命地听,但总会有尖锐刺耳的鸣笛声,他们毁掉了那份浪漫的怀旧。

如果余光中再听到那冷雨,或许不会写出《听听那冷雨》,我在明亮的灯光下看书,读到“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可能无论何时,这微雨落花都会给人一点慰藉,尽管窗外灯火阑珊,车水马龙。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