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熟悉,对农民、对粮食、对农家生活的热爱。没有这种熟悉和热爱,是写不出这样的作文的。很抒情,很有泥土气息。
作文由“观戏”开篇,让文章之论呈现出独具意蕴的景象,文化之气立显。文章对名人语句的引用多达十多处,其中不乏国外经典,但并不显堆砌之感,可见考生在选择和运用名言上也独具风格。
文章的论证既体现出层次感,也彰显了逻辑性。就论证语言而言,文章既不排斥形象性,不回避强烈的主观感情,因此文章在严密的说理之外,也极富感染力。
题目采用对偶句式,工整流畅,大气奔放;题记文采斐然,有浓浓的文化味;正文用了三个过渡句,分别引领三个不同角度的论述;而开篇和结尾则将三个标题衔接在一起,结构严谨。
绿萝和妈妈好像没有什么关联,但作者却敏锐地发现了他们精神上的联系。这种活跃的联想是最宝贵的思维品质,也是很多学生所缺乏的。写法上以绿萝衬托妈妈,使原本没有什么关联的绿萝和妈妈相映成趣。
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般的了解,而是非常精通,甚至可以说作者有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文中所引材料,远远超出一般高中生的阅读视野,作者的思考也远超一般高中生的水平。
这是一篇生活随笔,所谓随笔,就是随手下笔,写法上灵活随意,表达自由。随笔,特别是生活随笔离作者的生活特别是作者的性情最近。在学生作文模仿甚至抄袭成风的背景下,随笔肯定能给人带来清新的感觉。
本文既做到了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小虫,又做到了用自己的心灵触摸小虫。多处运用描写,比如开头写栀子花、中间写虫子和蝶儿的文字,都非常细腻传神,为下文进一步写人生感悟做了很好的铺垫。
阅读本文,你会感到作者是一个有思想、有心灵的人。本文“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的感悟会给读者很深的触动。文中新颖的选材也给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没有丰富的阅读积累,是决然写不出这样的美文的。
这是一篇感悟类文章,有思想有头脑的学生才会对生活有所感悟,本文作者就是这样的学生。那些令人生厌的俗套文章,都是没有思想和头脑的学生所为。本文行文简洁,不多一字,给人以干净利落之感。
作者的解读是深刻的,绝不是一般考生“名人开会”式的泛泛而写。即使单从选材上看,本文也新颖可读。这彰显了作者丰厚的文化积累与积淀。这样的文章不是一般高中生所能写出的。
本文写的是城市里最后一条石板街,写到街道里安静的平房、绵软潮湿的青苔、半开半掩的大门以及院子里几个谈话的老人,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田园诗般的意境,表现了绿色生活的气息,人文历史的气息。
本文所表达的对山水自然,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热爱、赞美之情,就是从那样一个源头流出来的,任何写作技巧也不能给予你如此美妙的情愫。文章自始至终都充满着对山水自然,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热爱。
本文表达了对绿色生活,特别是对属于乡土家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深情怀恋。这反映出作者敏锐的文化感受力。所谓文化感受力就是从寻常事物中能够感受到深藏其中的文化。
文章语言不疾不徐,从容道来,而且幽默诙谐,不仅增加了人物的魅力,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这一点从文中的画线句不难感受到。这跟那些只会说学生腔的文章自不可同日而语。
作者闲处落笔,悠闲从容地从《寒江独钓图》起笔漫谈,材料援引丰富而妥帖,从马远、夏圭、韩干到陈寅烙、鲁迅等,古今史料,尽显风流。作者胸中有墨,故清词丽句汩汩而来,行文纡徐从容,又节奏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