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2018全国1卷满分作文《上善若水,风雨平生》,语言庄重中有诙谐,理性中含感性。既对“后生”感怀了祖国“经历坎坷,大悲而不馁;面对成功,大喜而不骄”,也寄寓了对后生“为国为民,不为一己之私”的嘱托,颇有新意。
本篇2018全国1卷高考满分作文《写给2035年的那个他》,语言庄重中有诙谐,理性中含感性。既对“后生”感怀了祖国“经历坎坷,大悲而不馁;面对成功,大喜而不骄”,也寄寓了对后生“为国为民,不为一己之私”的嘱托,颇有新意。
本篇2018全国一卷高考满分作文《满船清梦你处寻》,本文在对过往的叙述完成之后,借助联想和想象,把笔触伸向了更为遥远的2035年,并对这一代青年寄予厚望,殷殷嘱托中饱含着浓浓诗意。
本篇2018全国卷1高考满分作文《新世纪·新梦想·新中国》,这是一篇热情洋溢的书信体作文。好作文是用真情凝聚而成,用灵性浇注而成,用智慧创造而成,这样的文章,才会让你我陶醉其中,让大家余味无穷。
本篇2017年高考全国1卷高分作文《巍巍中华,不灭骄傲》,是一篇抒情性极强的议论性散文。考生抓住“一带一路”“美丽乡村”“高铁”三个关键词,表达内心的“荣光与骄傲”,文气充沛,气势磅礴。
本篇2017高考语文全国1卷优秀作文《大国展胸怀,尽款天下人》,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抓住了关键词的内涵。考生突破了按顺序罗列、分析关键词的做法,紧紧抓住“共享单车”和“一带一路”两个关键词的内涵。
本篇2017高考全国1卷满分作文《东方古国韵,魅力传四方》,作者在表达观点的同时,时刻注重与读者的交流。语言表达得体,展现了民族自豪感,却没有炫耀的意味,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这是一篇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56分作文《“双赢”的原则》,开篇树靶子,否定“看似是皆大欢喜的两方共赢”,难度系数高,在内容项上给到一等上的20分。就表达项而言,语言简洁,思辨性强。
本篇2006高考全国卷1满分作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阐发观点时,事理结合,旁征博引,孔子、卓别林、比尔•盖茨等实例涉及古今中外,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语言表达简洁晓畅,富有张力,也是此文胜人一筹之处。
整篇作文,思路清晰,能扣住“热爱劳动”展开议论,立意有一定深度。视野开阔,选材丰富,能结合主题,分析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引导学生对劳动概念本身以及自身对劳动的态度进行思考
本文紧扣材料,准确地辨析了核心概念。考生能在真实语言运用情境中,正确地解读材料,有效地辨析“劳动”这一核心概念,并通过“长城”、“复兴号”“小天城”等事例诠释材料中“劳动”的内涵。
本文标题形象而含有诗意,事实上这也是全文语言表达上的突出亮点。作者有很强的修辞意识,大量使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行文流畅,颇具气势,适合演讲情境。
作文较好地完成了写作任务;“以劳动书写人生风采”的主题思想贴紧作文内涵和倡议主题,将劳动与青年学生的成长联系起来,思想内容好;文章表达通畅,感情充沛,富有文采,语言表达好。
本文紧扣“劳动”这一中心,揭示了“小我之劳”与“大国之梦”间的关系,立意高远。行文中既结合所给材料具体阐释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又批驳了现实生活中对劳动的偏差认识,作者的认识与思考深刻,希望与建议也较为切实。
本文入题快,简笔素养优;用例鲜活精当,比如第2段的“毛乌素”例;中心突出,使得本文虽面面俱到但有深度力度;文题照应、文中照应颇为充分,全文处处有“心”;藏拙写作有特色
作文体现了作者良好的任务意识。身份、对象意识明确,既表达了自己对劳动的认识和思考,又针对现实提出了切合青年学子实际的希望和建议,发出“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