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精神性阅读,考生认为要解决好“读什么书和怎样读的问题”。全文思路清晰,阐述具体,引用恰当,语言朴素流畅,在娓娓道来中给读者以有益的启发。
开篇明确自己的青春无阅读,然后假借他人的口吻做反驳,接着从三个方面用具体事实证实自己所言非虚,这样的行文极富曲折之美。语言生动活泼,就像在与人面对面交谈。
以微信群聊天节录的形式,表达自己对阅读方式的思考,这是很大胆的尝试。全文必须呈现出相对的完整性与逻辑性。本文重点针对现代人的浮躁病,谈阅读对修养身心的重要性。
本文标题即点出“重读”,考生为了表明这一点,多处采用对比的手法:小时候读到的妈妈和现在读到的差别很大,这是对比;写爸爸时,考生从“我”出生到这几年,时间脉络很清晰,也是对比。
全文脉络清晰,考生首先阐释了父辈的经验与教训对下一代具有很好的“警示镜鉴”意义,然后点明要继承父辈为人处世的一贯准则,即“旗帜”的具体内涵,最后点明今天“重读”父辈这部书的重要意义
文中的观点确实独特,但这种独特的观点绝非一日之功,而是作者长期观察、思考生活的产物。而亦庄亦谐的语言个性也绝不是装出来的,相信小作者也是一个风趣的学生。
作者自我解剖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引出下文,提醒他人对自己的反思,希望他人也如自己一样,明白自己在“光年”这条河里,其实就如小鱼一样的迷惘。
作者在此文中,借老鱼与小鱼的对话,阐释了一个人,需要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认识,而不是迷惘盲目地度一生。明确提出“我们应该去感受这个世界”的主张。
本文紧扣中心选材组材,在结尾部分艺术引用作文材料,之后运用心理描写点题,使得本文中心鲜明突出。这些细节都富有个性,能够凸现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思想,让人过目难忘。
作者在行文时,十分注意选材精彩的细节,比如文章开头同学一窝蜂拥上来的细节,比如“我”和嫌家长唠叨的同学的对话这个细节,都富有个性色彩,让人过目难忘。
这位考生的感悟深度令人叹服。能够从插秧农人身上,感悟出“退一步,便向丰收的秋日靠近了一些”,进而感悟出“祷告者一步步后退着离开寺院,却是离佛越来越近,离道越来越近,离自己的本心越来越近”的道理,非常了不起。
全文说古论今,谈天说地,容纳的内容极为丰富。全文有多组排比句,显得语言既整齐有节律,还增强了论证力度。此外,还多短句,如“何为知?即为探,亦为索”三字一句,利用设问,表意极为干脆明了。
作者没有将“触而知之”的主题放在具体的人与事之上,而是让思绪限灵感游走在大自然的原野上,触着黎明的曙光,触着空气中的水分,触着阳光,触着土地……每一次接触,都为作者带来了一种诗意的感受。
考生写的虽是一场梦境,但只是假设的需要,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所以全文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并非如平常的梦境零碎。不但如此,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情节也有变化起伏,读来意趣无穷。
这是一篇有意思的科幻故事。考生把自己对智慧芯片的认识与态度寄托在故事中,通过一个大学毕业生去应聘面试的经历与遭遇,对智慧芯片可能成为犯罪工具作了假想,从而间接地表达了他对智慧芯片持以否定的态度,具有艺术魅力。
邻里和谐、关注弱势群体,这是两个庄重的话题,但考生却在奶奶身上发现了这种人性的光芒。小中见大,值得借鉴。关于“奶奶”,文中虽着墨不多,主要是语言描写,但句句符合人物身份,一个善良的老人被刻画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