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陷困境的非洲野生动物

2024-11-25 12:21阅读:10作者:佚名

一个月前,肯尼亚焚毁了数百支从非法偷猎者手中缴获的象牙。按照狩猎术语,大象属于最难狩猎的“五大个”动物之一,该类别中的其他四种动物是犀牛、花豹、水牛和狮子。显然这个术语是作为这些动物最大敌人的人类发明的。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象已经不到50万头,而在上世纪初它们的数量还是300万~500万之间。犀牛和狮子的数量下降得更快,每种动物现在只剩下2.5万只左右,而整个非洲大陆的山地大猩猩已经只剩下880只。

这些数字显示,非洲这个全球最大野生动物中心,极有可能见证野生动物的灭亡。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副执行主任易卜拉欣·蒂亚乌强调野生动物非法贩卖造成的威胁,他说:“这依然是个全球性挑战,但是非洲受到的影响更大于其他地区。犀牛和大象仍在被犯罪集团大量捕猎。”每年野生动物非法交易额达到200亿美元。

在参观南非著名的克鲁格国家公园期间,管理员桑德拉对某些野生动物群的生存现状深感忧虑。突然,两只巨大的犀牛从我们的车前缓缓走过。“看它们多漂亮啊,现在犀牛的数量已经越来越少了,就在上周,我们还发现了两只被非法狩猎者杀死的犀牛。”桑德拉说。

桑德拉向我们解释了这些偷猎者是如何在夜晚闯入国家公园的。这些公园面积很大,虽然经常有人巡视,但是巡视不可能包括所有区域。他们用下毒手段杀死犀牛有两个原因,首先是为了不弄出声响,其次是为了顺便毒死其他动物。犀牛被毒死后,其他动物吃了它的尸体也会死去,这样偷猎者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得到狮子或者其他动物。

人类的扩张和发展打破了自然生物链,并限制了所有动物生活的环境。但是非法狩猎也是造成动物困境的原因之一,无论这种偷猎是出于为了获得象牙和犀牛角的商业利益,还是出于在家中悬挂动物头颅或皮毛的炫耀或者爱好。在世界环境日,《世界报》向读者介绍非洲面临最大威胁的五种动物:

受象牙牵连的大象

4月30日,内罗毕国家公园进行了历史上最大的象牙焚毁活动,以作警示。这一次焚毁了来自大约6000至7000头大象的105吨象牙以及1.5吨犀牛角。这些象牙是从狩猎者和商人手中缴获的,此次活动的目的是宣传禁止出于商业目的屠杀野生动物。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资料显示,2009年至2014年,超过170吨的象牙从非洲被非法出口。世界自然基金会解释说,通常对象牙的需求来自亚洲,在亚洲象牙雕刻品是奢侈和经济实力的象征。该组织表示,每年有3万头非洲象死于偷猎者手中。非洲象通常没有攻击性,但对人类的不信任令某些国家例如马拉维的大象也学会了某些自保手段。

在浏览马拉维利翁代国家公园时,导游劝游客不要靠近大象,“它们还记得在莫桑比克被射杀,不相信人类,会有攻击性。”现在非洲总共有47万头大象,虽然它们的寿命高达70年,但是最漫长的怀孕期(22个月)影响了它们的繁殖。

因为犀牛角遭猎杀的犀牛

非洲80%的犀牛生活在南非,2015年南非有1 175只犀牛在偷猎者手中丧命。这个数字比上一年少,但是仍然惊人,因为2007年只有13只犀牛被猎杀。因此在联合国毒品和犯罪事务办公室发布的最新报告中,南非被列为每年遭猎杀犀牛数目最多的国家。克鲁格国家公园几乎集中了所有犀牛猎杀活动,大部分偷猎者为偷渡边境的莫桑比克人。

不再是森林之王的狮子

2015年狮子明星塞西尔在津巴布韦万盖公园遭到射杀,引起全球震动。这不仅是因为塞西尔是万盖公园最健硕的雄狮,形同旅游宣传大使,而且它的死亡说明偷猎濒危动物以牟利的活動依然存在。在1996年狮子就已经被列为濒危动物,而对它们的威胁主要是人类造成的。过去20年,被誉为森林之王的狮子在数量已经减少了42%,在7个非洲国家中已经几近绝迹。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数据显示,非洲目前有2.5万只狮子,而在上世纪50年代它们的数量还超过了20万只。狮子以及其他猫科动物急剧减少的原因不仅在于偷猎,还因为它们的皮毛是现代时尚产业直接的原料。

数量不断下降的大猩猩

2013年10月,世界自然基金会要求英国SOCO石油公司放弃在刚果(金)维龙加国家公园的石油开发计划,这是最古老的国家公园之一,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也是非洲大猩猩可以悠闲散步的最后家园之一。虽然大猩猩不像黑猩猩或者猩猩那样在非法市场受迫害,但它们的数量也非常少。

维龙加国家公园内生活着全球四分之一的山地大猩猩,这个公园因为生态环境多样性和丰富的特有物种在197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文化遗产。与大猩猩一起散步是该公园的创收项目之一。

被渔网捕捉的海龟

世界第五大濒危动物是海龟。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资料显示,每年有数万只海龟被非法售卖。最近30年海龟的数量已经减少了90%,虽然太平洋是它们被捕捞的主要场所,但是非洲也在经历海龟非法捕捞。各种原因导致海龟遭到非法捕捞,包括用于装饰以及食用它们的肉、蛋等。此外,气候变化以及天然生活区域减少也是导致海龟消失的原因之一。

(摘自《参考消息》2016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