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曼哈顿是世界金融中心,经济、文化非常发达。但是它有一个先天困境,就是不能像其他城市一样摊大饼——只能往上、往高空发展。所以,曼哈顿是全世界高楼最密集的地方。但奇怪的是,曼哈顿的建筑都修建得非常友善和克制。尽管这些楼都很高,街道非常狭窄,但是街上常年能看到阳光,还留有大量的公共空间供行人行走、休息。
这一切要追溯到一百年前曼哈顿曾面临的一场灾难。19世纪末,很多地产商到纽约投资,一栋栋摩天大楼在曼哈顿拔地而起。当时建筑师的设计核心只有两个:怎样把楼建得更高以及把建筑面积做到最大。那时候的曼哈顿可以说是遮天蔽日,街道终年见不到阳光,空气也非常污浊。
1916年出现一个转折点,纽约市政府出台了“1916区划法案”,要求非常简单:建筑越往高修,楼层面积就得越小。低楼层可以占据全部的用地面积,高楼层的面积就要缩小,要把靠近街道这一侧的空间让出来。特别高的楼,楼顶面积不能超过用地面积的25%。这样才能保证阳光从楼顶斜射下来时可以照到街道上。
这本来是一个限制条款,没想到却让曼哈顿的建筑设计风格变得更加美观了——原来的建筑都是平顶、四四方方的,但如今曼哈顿的代表性建筑,比如帝国大厦,像婚礼蛋糕一样,一层—层的、基座很大、越往上越小,最后留有一个独特的尖顶。
于是,建筑师开始琢磨怎样给建筑物设计尖顶。比如著名的克莱斯勒大厦,这是一家汽车公司的总部,他们就选用制造汽车的不锈钢金属做楼顶,形状就像汽车的轮毂,银光闪闪的。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如果所有的建筑都修成“婚礼蛋糕”形状,千篇一律,太过单调。
所以,1952年利华公司修建总部大楼时,建筑师想要突破一下。他将大楼设计成一个长方体,大楼的主体只占地块面积的25%,简洁美观。空出来的面积还可以建成花园,让公司员工午休时散散步。
纽约市政府觉得这种做法很好,于是,1961年又颁布一项法案,规则同样简单:建筑设计方案如果能够为城市退让出公共空间,就奖励20%的建筑面积。这个政策完全调动了开发商的积极性。越来越多的建筑主动把面积让出来,修建城市公共广场,增添座椅、扩大绿化面积、修建喷水池。最极端的是花旗银行大厦,它底部10层都是镂空的,只保留了几根支撑柱。就像在水泥森林里,生生挖出了一方天地。城市空间因此也变得越来越多元,越来越舒适。
回顾曼哈顿建筑一百年的历史,我们最应该思考的是何为一个好的规则。好的规则一般有两个特点:第一,极其简单。第二,边界清楚。因为简单,所以规则容易被执行,能够穿越漫长的时间,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沿用下去。因为边界清楚,所以规则不会限制创造,反而会激发创造,在边界之外,人们仍然有广阔的空间可以去施展才华,创造出千变万化的作品。
(李金鋒摘自《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