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重读初二那年,我十四岁。留级生的身份,让我在班上抬不起头来。平时,我不愿和同学搭话,不敢和老师打招呼。老师上课提问,我明明知道答案,可站起来头脑就会一片空白。在家时我最怕来客人,泡茶时我那双不争气的手会抖得茶盅盖子乱响,像地震一样,甚至茶水都会溅出来。
老师的遗憾,父亲的失望,这一切都让我感到痛苦。
我怎么这么没用?我该怎么办?
我想要学着改变,却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在课堂上、在书本中,我找不到答案。
②
暑假时,看到一群在路上飞奔叫卖的孩子后,我做出了一个后来改变我一生的决定。
“卖冰棒?”父亲惊讶地看着我,不相信这个羞怯如女孩的儿子,能做好这种高难度的事情。他在我装小人书的箱子四壁衬上棉花,包裹好薄膜,做成一个简易“冰箱”,绑在自行车后座上。
批发冰棒的地方离我家有十里路,最要命的是得经过两个同班女生的家。要是被她们看到,天知道她们会怎么说我!
可我不好意思再打退堂鼓,只好硬着头皮上路。风驰电掣般冲过去后,我悬在嗓子眼里的心才放了下来。
③
批发完冰棒,我兴奋地骑车回到小镇,然后开始来来回回地兜售。可一个小时过去了,我竟然没卖出一支!
天气奇热,我的汗刷刷直流,心里急得像闹火灾。
“卖冰棒吗?”一位老人摇着蒲扇走了过来。我涨红着脸刚要答话,一辆自行车冲了过来横在我和老人之间。“要冰棒是吧?”骑车的小孩麻利地从他的白色泡沫箱里取出一根冰棒,递给老人。“卖冰棒啰!”小孩吆喝着踏着自行车飞快地走了。
“你怎么不吆喝呢?”老人为我感到遗憾。
吆喝?我如梦初醒。是呀,我的冰棒箱古古怪怪的,不吆喝别人怎么知道我是卖冰棒的呢?
“卖……”但我却怎么也喊不出口,觉得似乎满街的人都瞧着我,瞧得我心里发虚。于是,我像贼一样溜出了小镇。
镇外的田野里,我左顾右盼,确信无人后,终于开了口。“卖冰棒啰!”不行,声音小得像蚊子叫,于是又练了几遍。慢慢地,我的胆子大了起来,声音也大了。“卖冰棒啰!”—— 我的声音脆脆地回荡在田野里,一种释放自己的感觉油然而生。
后来,路过几户人家时,我的吆喝声引来两个小孩。年龄稍大的那个从小竹筒里倒出几个硬币,我满怀感激地和他成交了。
我终于卖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支冰棒!
事情一旦開了头,接下来就顺利多了。
④
那天回家后,冰箱里只剩下三支已化掉半截的绿豆冰棒。我自己吃了一支,另外两支用碗托着递给了父亲母亲。父亲很开心地吃了,母亲却要我转送给来家里串门的金婶。
“金婶,请吃冰棒!”我双手捧着碗向金婶递过去,这次手居然没有抖!
“真是懂事!”金婶连连夸我。
我突然发现,和人说话交流,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就在那个暑假,我卖掉了四千多支冰棒,获得了人生的第一笔收入。而更重要的是,我变了,变得自信开朗、乐观上进,也有了很多朋友。在后来的求学路上,我一直做得很好。
(桔子摘自《少年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