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考场议论文论点与论据方面的常见误区有以下几种:
一是开篇“弯弯绕”,观点云障雾遮。有的考生通过叙述一件事引出中心论点,但读者读了一百多字还不见论点的“尊容”;有的考生则喜欢用与中心论点无甚关系的排比句开篇,观点在似有若无间,给人云障雾遮、“开门难见山”之感。
二是篇中多“岔路”,观点游移不定。有的考生展开分论点时思维混乱,没有紧扣中心论点,或偷换概念,或岔出话题,造成中心论点不集中、不连贯。例如有的同学写《善于分享,勇于分担》,篇中岔出“坚定信念、磨砺意志才能战胜风雨”一类的观点,变换了“分担”特有的内涵,造成了中心论点的不确定性。
三是堆砌论据,缺乏论证。有的考生不善选择,企图“以多取胜”,于是在同一平面大量罗列同类型的具体事例,叙例后又不作论证,加上一句“以上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一类的话,论证就结束了。还没有通过分析揭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怎么能“充分说明”论点呢?
四是叙例过长,抒情离题。有的考生文体意识薄弱,一个例证可达两百多字,还出现了与论证无甚关系的细节描写。还有的考生认为“无情不成文”,那些早就准备好的抒情语段总不忍“割爱”,抒情文字一口气可以写上一百多字,这样写出的文章,只能模糊了文体特征,给人“几不像”之感。须知:议论文写作的主要目的是“明理”,而不是传情,抒情语言只有在能强化论点的时候方可适当运用。
针对上述误区,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
对策之一:准确确定论点
曹操《观沧海》诗中有“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等诗句,给人以高瞻远瞩的美感。同理,写议论文也要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论点是对现象、人物或事件作出的判断,是议论文之魂。正确把握和确定论点,是写好议论文的前提。若是材料作文,考生必须仔细“扫描”信息,形成多个观点并加以鉴别,确定既适合材料主旨又利于自己发挥的观点作为中心论点。例如下列题目:“母鹰在雏鹰羽毛渐渐丰满时,会‘搅动’窝巢,让巢上的枯草、羽毛掉落,露出尖锐的小石子和荆棘,小鹰被扎得疼痛难耐,母鹰无情地加以驱逐、挥赶,小鹰只得忍着痛振起双翅,离巢他飞。你读了这则材料后一定有很多感想,请从材料中概括一个观点,围绕这一观点写一篇议论文,来阐述这一观点。”仔细阅读后我们可以发现能作为观点或论题的有:勇敢地追求独立;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才是最大的爱;只有在风雨中才能激发内在的才华与能力;逼,成功者的起点;“逼”与爱;“恋巢情结”与“生命舞台”等。如果你提取“逆境成材”一类的观点,就有所偏离了,因为所供材料没有强调小鹰飞走后经历“逆境”,终于“成材”。有了上述论点或论题,接着要迅速接通自己的素材库“过电影”,经过对接,确定有把握的“那一个”。
对策之二:迅速亮出论点
常见的方法有: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提出一个问题,或用排比句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在自问自答中“逼”出中心论点;定向地简述一个故事,由事及理,引出中心论点;简短的形象化描写后“秀”出中心论点,由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先揭示内涵,界定概念,然后明确中心论点。不管采用哪种方法,语言都要简洁。例如《善于分享,勇于分担》一文开篇这样亮出中心论点:“分享阳光,阳光会照亮更多黑暗的角落;分担风雨,相依相偎的树木才经得住更大的风雨。善于分享,勇于分担,才能屹立于心灵高处,享受美好辉煌的人生。”作者由物及人,在简短的形象化描写之后“秀”出中心论点,形象醒目。
对策之三:合理表达论点
需要把握的原则是:论题或论点宜用判断,一般不用概念、短语和疑问句;用语简明,不拉杂;在准确的前提下追求形象性、哲理性。例如“逼,成功者的起点”就比较简明,用“‘恋巢情结’与‘生命舞台’”就不如用“割断恋巢情结,追求生命舞台”。前者是短语,只表明了文章论述的范围,未亮出自己的观点;后者虽然多了几个字,但观点鲜明,对偶工整,具有生活哲理。
对策之四:让分论点众星拱月
方法是围绕中心论点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进行思考、发散和提炼,选好重点。一位聊城考生写“自视”话题,拟题《树立正确的“自视”观》,开篇写道:“成功的道路是曲折的,使曲折变为畅通的秘诀是:树立健康的‘自视’观,坚信自我,坚持个性,跨越自我。”开篇回答了“是什么”,接下去作者从“怎么做”中提炼出三点,形成三个分论点健康“自视”的第一个台阶是相信自己,健康“自视”的第二个台阶是乐观面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健康“自视”的第三个台阶是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你看,三个比喻如众星拱月,有“星”明“月”更亮的效果。
对策之五:从典型论据中推出新论
向你传授一个“秘诀”关注当代,巧引活水。例如某市中考作文题要求阅读一则以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一句为主旨的材料,然后作文。很多同学都以“不要怕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等观点立论,虽然正确,但“撞车”现象较为严重,令阅卷老师厌倦。有位同学眼光独具,拟题《万不能试的“致命错误”》,以“不是所有的错误都能改正,有些错误一旦犯下就再没改正机会,必须一生远离‘致命错误’”为中心论点,并以下列典型事例作为有力的论据支撑:年仅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驾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妻子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这样的例证富有时代色彩,令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
对策之六:议论为主,防止“几不像”文体出现
有了典型的论据还必须有简要的分析论证,在“由事析理”的“析”字上下功夫,充分发挥论据的论证作用,防止进入“论点+事例+一句重复论点的话”这样的误区。一个例证的叙述文字宜在120字以下,记叙、抒情等其他表达手法在议论文中的篇幅不能超过全文的三分之一,防止进入“几不像文体”的误区。
加强论证常用的方法有:
1.删除枝叶,定向叙述。例如有位同学写《弘扬民族气节》,以梅兰芳拒演为例,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文字:“梅兰芳靠从小勤学苦练,练就了一副好嗓子,使他的京剧表演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演出的《霸王别姬》等剧倾倒了无数观众。梅兰芳热爱祖国,坚决不给敌人演戏。在解放前他不是共产党员,但他敢于对抗敌人叫他演戏的命令。抗战爆发后,沦陷区的日伪军出高价请他演戏,梅兰芳愤然拒绝。他从舞台上消失了,但一颗爱国赤心并未消失。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呢?就是他留起胡须以示抗议。”简缩这段文字的方法是:对准论点,理出主干,删除枝叶,简化语句,优化句式。运用这些方法修改,上述文字只需60字即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抗战爆发后愤然拒绝沦陷区的敌伪军出高价要他演戏的命令,并蓄须明志,昭示天下,表现出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
2.辩证分析,触及本质。例如上面提到的《善于分享,勇于分担》一文,在分别论述“分享,是一种美德”“分担,是一种智慧”后,文章更深一层论述两者的辩证关系,提出第三个分论点“分享与分担其实是一对同根兄弟”。作者运用例证法这样阐述:
分享喜悦为分担痛苦打下基础,分担痛苦为分享喜悦创造可能。不过无论是分享喜悦,还是分担痛苦,都是友谊的见证。曾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两位友人在路边发现了一袋金币,友人甲说:“你看,我捡到了一袋金币。”友人乙纠正:“不是‘我’,是‘我们’。”一会儿,失主领着警察找到了这对友人,声称金币是被偷走的。友人甲说:“这回我们完了!”友人乙淡淡地说:“不是‘我们’,是‘我’。”是啊,一个不愿与他人分享的人,永远不可能让别人为他分担;分享是将自己的心与他人的心拉近的过程,分担是将别人的心拉近自己的心的过程;真正的朋友应该能分享阳光,分担痛苦。否则,当利益关系消失时,虚伪的友人身份便化为乌有。
看,作者不是把“分享”和“分担”割裂开来论述,而是机智地把两者看成统一体,读着这样的哲思睿语,无不感到辩证分析带来的逻辑力量。
3.边叙边议,议有个性。有位考生写《当代文人:请跨好第一步》,以“当代文人须以贴近时代、关注现实为‘第一步’”为中心论点,请欣赏其中两段边叙边议的精彩文字:
黄土坡,破窑洞,北风吹。路遥把他的第一步扎根在黄土高坡弥漫的风沙里,把自己定位为农民文学的平凡作家。他踏出了这一步,便似踏尽了他的一生,从容不迫地诠释了农村百姓悲欢离合的人世百态。大西北的风沙啊,将漠北的尘泥吹到了黄土高坡,叠成越来越高的丘土坡。路遥将他的第一步烙在苍凉的黄色泥土上,便注定了他的前进方向只能是高坡上那盏亮着煤灯、烤着灶火的“平凡的世界”。
都江堰,天柱山,白发苏州。余秋雨将他的第一步写在他空白的护照本上,将他的前进方向指向大地上每一个充溢文化的角角落落。《文化苦旅》,多么简洁而深刻的名字,叫人想见,一个戴着眼镜、口念莲花的文人是如何怀揣着护照本,郑重地开始一段苦涩而甘甜的旅程。而最最叫人遐想的,便是他走出狭小的旧屋,把他的第一步刻在了山山水水交融着方块风景的入门碑。风雨天一阁,吴江夜航船,漠北燕歌行,寂寥莫高窟……无一不是余秋雨文学创作第一步的延伸、延伸、再延伸。
作者的“叙”概括而定向,“议”由“叙”生且有文采,叙议结合自然而贴切,论证力体现在形象与哲理的“共舞”之中。
Copyright©文易搜wenyiso.com冀ICP备130150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