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高中800字作文《极高明而道中庸》
- 本文以散文的形式,将中庸智慧娓娓道来,并在开头巧妙地引入了自己的经历,将叙事与后文的说理巧妙连接在一起。文章语言优美,能够化用典籍中的语句,并引申出自己的思索。中庸之道本身所具有的美感,就在这样的话语中得以彰显出来。
极高明而道中庸
记得当年中考,物理卷子有道考查重心问题的填空题,引用的材料就是孔子关于欹器的评论。当年的我看见这么简单的题,对此不屑一顾,只是单纯从物理的角度考量,知道老师要考查的要点是把握重心的作用。除此之外,倒也懒得琢磨背后的典故。
如今教室的后墙上贴了两句话,仔细一查发现它们出自《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许是后墙长度有限,不然其后那句“极高明而道中庸”,是铁定要贴上去的。也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再次翻起《荀子》,看见《宥坐》一篇里关于欹器的记载,才惊觉时光已翩然飞逝。几年下来书读得多了,自然而然开始明事理了,再不是当年那个不多思考的初中生了。
“极高明而道中庸”,是一种美妙的境界,我心向往之。只是这样的境界,绝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的是心性的修炼,佐之以岁月的沉淀,最后才可渐臻理想的状态。
中庸大美,难以尽言。它绝非生搬硬套的均分概念,也绝非迂腐僵化的陈旧说辞,而是一种动态里的平衡,抑或变通中的持守。经由优美的流变过程,最后觅得一种圆融通达的境界,在有限的天地里取巧颖慧转圜。若论及践行中庸,就好像在高山之巅行走钢索。唯有保持重心的稳定,才能平安行过云海翻涌的高空。不偏不倚,身心端正,才不会坠入幽暗的深谷,饱受放纵欲念导致的纠结困扰。
也曾百般思量,究竟应做些什么,才能助益我臻于极高明的境界?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得中庸,还应悟《中庸》。先人的教导已然写得分明,正等待着我辈去亲身践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每一步都比原先更进益,每一步都较以往更充实,这般日积月累自我完善下来,想来也能够触碰到理想的光芒。
中庸之道,并无尽头。我深爱这种对尽善尽美的追求,就好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曲线的两端无限贴近于数轴,却永远不得一场教会。中庸所蕴含的最大美感,就在于完满的不可得,人们只能在无穷的相对间进行衡量,努力调适自己的行为,穿过一场场人生迷障,最终走向天地澄明。
正如后人对王阳明的临终寄语: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一代大儒,正因深谙中庸之道,才能一生践履美好。先贤境界,诚向往之,他用一生的时光,告诉世人中庸之道的高妙。它不神秘,它不眩惑,它就是最为简洁优美的实践智慧,只是需要人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打磨完善,才能焕发出最为动人的澄澈光芒。
为什么求取中庸?
因为它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