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谨字思敬翻译,性情深沉,有见识度量,读过一点经史书籍,尤其爱好《孙子兵书》。太宰元穆看到他,赞叹说:“他是辅佐帝王的人才。”正光四年,广阳王元深出兵北伐,推荐王谨担任长流参军,对他特别礼遇。当时魏末动乱,群盗蜂拥而起,于谨想要不动用武力,就达到平定他们的目的。于谨就单骑进入贼兵当中,向他们宣示恩信。于是西部铁勒的酋长乜列河等人,率领三万多户人家都服罪归附,相随着往南迁徙。广阳王和于谨去折敷岭迎接他们。于谨说:“拔陵的兵众不少,他得知乜列河等人前来归附,一定会来拦击。他如果先占据了险要,就难和他争胜。如果用乜列河等人来引诱他,然后我们埋下伏兵等待着,一定很容易打败他。”广阳王听从了这个计策。拔陵果然前来拦击,于谨的伏兵冲出来,贼兵就此大败。
孝昌元年,于谨又随广阳王征讨鲜于修礼。适逢章武王元融被鲜于修礼杀害,于是广阳王在中山驻军。侍中元晏告诉灵太后说:“广阳王徘徊不前,坐观待变图谋不轨。又有个叫于谨的,智超人,是他的主要谋划者。在战乱之际,他恐怕不是陛下的忠臣。”灵太后下诏命在尚书省张贴告示,招募能抓获于谨的人,答应予以重赏。于谨听说后,请求亲自到朝廷投案,表白真心。广阳王答应了他。于谨就来到布告下说:“我知道这个人。”众人都问他。于谨说:“我就是。”有关官吏得知后上报。灵太后引见于谨,十分恼怒。于谨详细地诉说了广阳王的忠诚,并陈述了停驻军队的情况。灵太后灵太后的怒意逐渐缓解,于是放了他。
到太祖去世时,孝闵帝还幼小中山公宇文护虽然接受了太祖的临终遗托,但名望地位向来低下,各位王公大臣们都图谋执掌朝政,没有谁肯顺服他。宇文护很是担忧,私下请教于谨。于谨说:“我向来蒙受丞相的特别关怀,今天的事情,我一定会以死相争。”第二天,各位王公聚集在一起商议。于谨说:“中山公受到太祖临终的委托,军国大事,理所当然应该归他掌理。”说的时候言语神色严厉·众人都被震倞了。于谨对宇文护禠:“您如统理军国大事,那我们这些人就有依靠了。”于是向宇文护跪拜了两次。王公大臣们受到于谨的逼迫,也跟着跪拜了两次。因此大家的意见才确定下来。
保定二年,于谨因年老上表请求辞去官职。朝廷没有允许。到宇文护出兵东进讨伐,于谨当时已经因年老病倒,宇文护因为他是宿将旧臣,仍请求他一同前往,在军事战略上请教他。天和三年,于谨死在任上,终年七十六岁。武帝亲自前往吊唁,加授太师、雍州刺史,谥号为文。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
- A.诏不许/及护东伐谨/时老病/护以其宿将旧臣/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天和三年/薨于位/年七十六
- B.诏不许/及护东伐/谨时老病/护以其宿将旧臣/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天和三年/薨于位/年七十六
- C.诏不许/及护东伐/谨时老病/护以其宿将/旧臣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天和三年/薨于位/年七十六
- D.诏不许/及护东伐谨/时老病/护以其宿将/旧臣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天和三年/薨于位/年七十六
- 注:“谨”为人名,做“老病”的主语,所以之前断开,排除AD;“宿将旧臣”意思是“久经战阵的将领、老臣”,同时做“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广阳王然其计然:同意。
- B.会章武王为修礼所害会;适逢。
- C.灵太后引见之引:邀请。
- D.夙蒙丞相殊眷风:向来,往日。
- 注: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做本题时,除了将实词放入上下文推断它的语境义,联系以前所学知识也是判断正误的非常有效的方法。C项,“引”义为“招引、招来、领”。故选C。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A.于谨富有才华,他读过一些经典史箱,尤其好读兵书《孙子》,性情深沉,有见识、度量,太宰元穆赞叹他是个帝王般的人才。
- B.于谨善于谋划。乜列河率众一起归附,于谨预见到拔陵会依仗兵多将广前来拦击,于是提出计策,被广阳王采用,大败贼兵。
- C.于谨勇猛刚毅。他一人深入贼营成功规劝乜列河等归附;闻知灵太后张榜悬赏捉拿他,主动投案,并为广阳王诉说忠诚。
- D.于谨知恩图报。中山公宇文护向来特别关照于谨,在群臣聚集在一起议事之时,于谨帮助宇文护争得了掌理军国大事的大权。
- 注: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项,“太宰元穆赞叹他是个帝王般的人才”理解错误,文中“王佐材也”不是“帝王般的人才”,而是“辅助帝王的人才”。故选A。
-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今以乜列河等饵之,当来抄掠,设伏而待,必指掌破之。
- (2)中山公护虽受顾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图执政,莫相率服。
- 答案:(1)现在用乜列河等人来引诱他,必然会来抢掠,然后我们埋下伏兵等待着,一定很容易打败他。(2)中山公宇文护虽然接受了太祖的临终遗托,但名望地位向来低下,各位王公大臣们都图谋执掌朝政,没有谁肯顺服他。
于谨字思敬,沈深有识量,略窥经史,尤好《孙子》兵书。太宰元穆见之,叹曰:“王佐材也。”正光四年,广阳王元深北伐,引谨为长流参军,特相礼接。时魏末乱,群盗蜂起,谨欲不劳兵甲,以致清荡。乃单骑入贼,示以恩信,于是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领三万余户并款附,相率南迁。广阳与谨至折敷岭迎接之。谨曰:“拔陵兵众不少,闻乜列河等款附,必来要击。彼若先据险,则难与争锋。今以乜列河等饵之,设伏而待,必指掌破之。”广阳王然其计。拔陵果来要击,谨伏兵发,贼大败。
孝昌元年,又随广阳王征鲜于修礼。会章武王为修礼所害,遂军中山。侍中元晏宣言于灵太后曰:“广阳盘桓不进,坐图非望。又有于谨者,智略过人,为其谋主。风尘之隙,恐非陛下纯臣。”灵太后诏于尚书省门外立榜,募获谨者,许以重赏。谨闻之,请诣阙披露腹心,广阳许之。谨遂到榜下,曰:“吾知此人。”谨曰:“我即是也。”有司以闻。灵后引见之,大怒。谨备述广阳忠款,兼陈停军之状。灵后意稍解,遂舍之。
及太祖崩,孝闵帝尚幼,中山公护【注】虽受顾命而名位素下,群公各图执政,莫相率服。护深忧之,密访于谨。谨曰:“夙蒙丞相殊眷,今日之事必以死争之。”明日,群公会议。谨曰:“中山公受顾托,军国大事,理须归之。”辞色抗厉,众皆悚动。谨言于护曰:“公若统理军国,谨等便有所依。”遂再拜。群公迫于谨,亦拜。众议始定。
保定二年,谨以年老,乞骸骨,诏不许及护东伐谨时老病护以其宿将旧臣犹请与同行询访戎略天和三年薨于位/年七十六。武帝亲临,加太师、雍州刺史,谥曰文。
(节选自《周书·于谨传》)
[注]护:字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