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香茗话西津作文1000字
茶叶旋转着下落,染绿一盅清水,一旗一枪,悄然无声。
西津古渡,是个很久之前就想写的话题了。我把它当作宝贝,太喜欢它,一定要在心如止水的时候写,一定要写好。
青砖黛瓦,那古韵仿佛是从坑洼的石砖间溢出来的,青灰色的瓦砖,又仿佛在诉说一个个古老的故事。历尽沧桑,终又归于平淡。一墙墙,一巷巷漫出惹人的青苔,也漫出因年代久远而独有的味道。我最爱西津渡的古街,或许还不止,我爱所有这样的街,包括后面的三元巷,等等。冬天,阳光照下来,一道道屋墙隔得太近,角落总有阴湿的苔藓与水沟。驼背的老人坐在锈迹斑斑的门口,铁门锈得变形,若是木门,也早已腐得斑驳。老人们总是咧着嘴,看不见牙,坐在破旧的藤编椅子上,或垫着藏青色的软垫,旁边一席草席,上面晒着萝卜干、木耳,或者一些我也不认识的东西。如果临近春节,还会挂着自家灌的香肠,红白相间的肉还滴着黄色的油。
西津渡现在已经俨然成为一个旅游景点,那些可以仿古的、却仅是貌似的建筑,那些没有什么内容、却票价20元的文化馆,那些夹杂在旧巷之间、亦现代亦复古的东西,好吧,无可厚非,镇江求发展,求发展就要搞好旅游业。可是为什么,看着西津渡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心却越揪越紧?
不远说,就说七八年前吧。小学的时候,学校在金山那边,西津渡有个工人电影院,学校组织看电影,西津渡是最近的一条路,不得不说,那个时候,西津渡的路很难走,我恨走,却又爱走。那个时候,路不平,砖瓦参差,巷子窄,尽是灰突突的墙,而我却爱那些。那是最原始、最纯真的古巷幽韵,每每阳光洗尽路上的阴暗,一步一步,踏过独轮车的印记,很累,却总有欢愉。而现在呢?原本的宁静半点难寻,旧屋全被拆了,新筑起复古的小楼,里面开起茶社醋坊,当我在里面看见冰柜,看见崭新的玻璃和精致的装修,我无语,西津渡彻底毁了。
住在西津旧屋的那些人家,也都搬走了,我不知道他们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搬走的。旅游带动经济,拆迁费一定是一个令人满意的数字,那些住户,也就这样走了。其实,较于高楼大厦,我对这样的老屋更有感情。老屋有独特的味道,就像岁月无声散发出来的。我太爷爷就曾经住在这样的老屋里,因为楼层低,采光不好,老屋总给人一种昏昏沉沉的感觉。墙壁是白色的,其实就像旧照片,也已泛黄,一层鸭蛋壳一样的绿漆,也已剥落。老屋的一切都格外沉重,暗红和藏青的色彩,却营造出格外厚重温暖的情调。烧饭是用大灶,烧一大锅,还可以吃锅边的锅巴。有个摇摇欲坠的阁楼,要用梯子爬上去……而现在,那边拆迁,早已人去楼空,或许,楼已经不在了。西津渡那边,一个个屋舍,尽是茶社酒家,那些老屋独有的味道,也已经消散了。
我不知道,当有一天,这样的老屋旧巷全部被拆掉,徒留“西津渡”一个文化区,少了一个大的怀旧面,西津渡一个点,还能散发出古韵的幽香么?难道,发展和古文化就真的不能并存么?就像,无论周庄乌镇,紧邻上海苏浙的繁华,而成为纯粹为了旅游业而筑成的旅游景点,意义何在?或许我还算幸运,那真正古韵飘香的古屋旧巷,我已然见过,即使有一天我会看不见它们,它们也会留在我的记忆里,它们不会永生,也会永恒。
那西津渡曾经沧桑的美感,就像那一杯香茗,味道淡然,却口齿生香,品它时,或许并无多感,可喝完了,却意犹未尽,想再喝时,茶碗却已经空了……
茶,喝完了可以再泡。
文化,拆掉了,就无法找回了。(指导老师陈羿)镇江市江南学校九(3)班蓝天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