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曾经被英国殖民统治上百年,又是中国之外华人占多数的国家。因此,英国绅士文化与中国儒家文化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养成了新加坡人“温良恭谦”的待人处世态度。
新加坡人与陌生人初次交往,不会冒失地开口就问:“你叫什么名字?”而是说:“我们认识一下好吗?我是×××,请问阁下尊讳?”跟人说完一件事情,新加坡人总不忘征询一句:“我讲清楚了吗?”绝不会居高临下地问:“你听懂了吗?”如果对方言语表达有歧义,新加坡人不会责怪对方说:“你没说清楚!”而是会说:“可能我听岔了,也许我没听明白。”
课堂上,学生提了一个愚蠢或者让人难堪的问题,老师不会数落学生:“你会不会动脑子?”“书上都有,你自己去找!”相反,老师会鼓励学生,“你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或是“你问得很好”。老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听不到讽刺和挖苦,听到的只有“可能是”,或者“也许那样更好一些吧”。学生考试不及格,老师不会责问说:“你怎么连这样容易的题目都不会做?”而是会关切地问:“大家都做到了,你有什么困难吗?”
上司布置工作,没有硬邦邦的命令,只会告诉下属:“有件事要和您商量一下。”“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做?”“看看这样行不行呢?”下属就算做错了事,上司也不会劈头盖脸地训斥,而是首先肯定下属的努力:“你很认真!”“你的想法很有特点!”“你做了大量工作……”批评结束,上司的结束语不会是“希望今后不再发生这样的事情”,只会是“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把下一件事情做好”。
看望遭遇意外的朋友时,新加坡人懂得,问及对方难处看似是关心,实则是二次伤害。所以,新加坡人不会哪壶不开提哪壶,更多的是说:“你没事吧?”“你还好吧?”纵然朋友说了过头的话伤了感情,新加坡人也不会怒气冲冲地兴师问罪说:“你们太过分了!”而是会说:“我们感到失望。”“我们大家都很受伤。”“我们的感情受到了严重伤害!”
去商场购物,营业员应接不暇忙不过来,断不会对顾客说“等我一会儿”这样的话,而是会说:“请您给我两分钟时间,好吗?”营业员都这么说了,顾客好意思不等吗?即使买卖发生纠纷,过错方也听不到“你要赔偿”之类的硬话,而是会听到“希望有公平的结果”。过错方如果认为自己没错或是索赔金额太高,不会回答“不能接受”,而是会说“我们将会面临困难”。
正话反说,说得人跳;反话正说,说得人笑。在这个强调自我的时代,我们太在乎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别人的诉求,连说话都变得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仔细想来,若我们能在言语上主动承担更多责任,替别人分担一些压力,说出的话还是同样的主题,却会得到截然不同的效果,这样是不是会更好一点呢?
说话周到比雄辩好,措辞适当比恭维好。——英国哲学家培根
语言最能暴露一个人,只要你说话,我就能了解你。——英国诗人本·琼森
【适用话题】处世态度;说话艺术;换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