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2012年湖北高考语文单科状元,取得138分的好成绩,并顺利考进名校武汉大学。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考试秘籍”之类的书籍,里面的“写作技法”,可谓是“眼花缭乱,花样百出”,我倒觉得中学生少去研究技法,作文关键在于平时勤于积累,善于积累,因为“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高中生活虽然紧张,但我仍会在紧张之余,抽出时间读报、读书,更喜欢挖掘看似与应试无关的材料。
比如高考前夕,我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一则关于“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的报道,当时很惊讶也很气愤,就写了一篇《向“拆”说不》的评论性文章。后来,我在湖北高考作文中运用了这则材料,成为文中的一个亮点。其实,诸如此类材料,既是热点,又很大气;既可以丰富文化视野,又可以帮助积累材料。关键是大家平时要做“有心人”。实际上,大家平时都关注热点话题,不妨把它们与写作相联系,运用材料时就不会“捉襟见肘”了。
勤于积累,不善于运用,则如同一个农人耕地而不播种。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善于积累语言材料,还要善于运用语言材料。俗话说“花香蜂自来,题好一半文”,好文章一看题目,便有三分妙处。题目可以引用和化用流行歌词,也可以引用和化用广告词,更可以直接化用诗文等。比如我们当年高考高分作文的标题《谁解书中味》《人在风中》《特别的情给特别的你》等,还有历年经典的标题《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怎一个“情”字了得》《既“生”亮,何生“关张”》等。
其实,除了文题可以巧妙点化,行文也可以相机运用。比如往年,湖北省考生周海洋一篇名为《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作文,因用古体诗形式书写,因而被湖北阅卷老师评为当年高考语文“最牛满分作文”,周海洋也说自己平时很喜欢阅读中外名著,尤其是对中国近现代史颇感兴趣。写作时临场发挥,巧妙地运用革命历史,自然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