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高考作文思维而言,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三大现象。
现象之一:结构平面化。不少学生的作文,除了观点,就是“事例+结论”的模式,论述重结果,轻思维,缺少思维的推进。
现象之二:思维碎片化。主要体现在文章的观点、事例、结论间,句子与句子间,是割裂的,缺乏必然的逻辑联系,或说法过于片面、绝对,如“想要成功就必须学会放弃”,如果说“放弃杂念”“放弃低级趣味”等可以成功还能够理解,如果“放弃坚守”“放弃目标”说得过去吗?
现象之三:思考肤浅化。表现为平时缺少独立思考,只作顺向思维,对读到的材料不加辨别,全盘接受,养成了惰性阅读的习惯。比如“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持久,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才是幸福的源泉”,对此类结论不加思考,全盘相信。
思考肤浅化,思维僵硬化。如何去打破这种局面?我以为,我们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度”展开:思维深度、思维广度、思维密度。为了让思维有深度,我们可以运用四种思维:求异思维、求新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思维。
指的是思考“想人之所未想”,言论“发人之所未发”,重在寻求“角度不同”(未必标新立异)。如下面一则笑话:
老师提问一学生:树上有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学生反问:是无声手枪吗?不是。枪声有多大?80-100分贝。在这个城市打鸟犯不犯法?不犯。您确定那只鸟真的被打死了吗?确定。这时,老师已经不耐烦了:你告诉我还剩几只鸟就行了。树上的鸟里有没有聋的?没有。有没有被关在笼子里挂在树上的?没有。边上有没有其他的树,树上还有没有其他的鸟?没有。如果有鸟怀孕了,算不算肚子里的小鸟?不算。打鸟的人眼睛有没有花?没有花,就十只。老师已经满头是汗,且下课铃响,但学生继续问:有没有傻得不怕死的鸟?都怕死。会不会一枪打死两只?不会。学生满怀信心地说:如果您的回答没有错误,打死的鸟要是挂在树上没有掉下来,那么就剩一只;如果掉下来,就一只不剩。
如果把这则笑话当作思维范例来讨论,这位学生的思维明显不同于常人,思维也在不同中获得了一种深刻与严密。
“新”是相对于“旧”“俗”而言的。如下面一段文字:
面对如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青年报考公务员的现象,我感触颇多。诚然,这是他们所追求的一种人生方式,但其中所表现出的当今中国年轻人的生命态度,我却不敢苟同。他们甘于在稳定的工作岗位上“有安全感”地忙忙碌碌,惧怕一切“不稳定”的“挑战”,有人称之为“羊性”。“羊性”不是不好,只是若无点“狼性”,那我们的青春与一潭死水有何差别?
一般学生谈到“报考公务员热”,想到的是成功观、就业观念、生活态度、盲目跟风,但这位考生却从青年精神角度观照,思想识见不同凡响。
在全面清楚地阐述事物之间关系的同时,还包含三方面内容:本质的,统一的,发展的。
1.本质型。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这是某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基本特质。一些同学目光犀利,写作时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直达其内核,看出本质性的因素。例:
而真正所应做的,不是舍弃一方追求一方,而是让VR(虚拟现实)回归到一种工具本身。它的存在,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它的存在,是生活的另一方面,是现实的另一方面。虚拟,源于现实,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现实的一种。
在众多考生纠结于“拥抱虚拟”“远离虚拟”还是“与虚拟保持一定的距离”时,这位考生却直指事物的根本:所谓的VR,其本质是一种工具,它应该为人所用,而不是倒过来,人为物所役。而这种工具,它能创造出另一种生活,这种生活,源于现实,是现实的需要,应该也是现实的一种。这种识见,超越了大多数考生的思维水平,发人深省。
2.统一型。任何事物,往往都有其矛盾或对立的一面,但哲学上认为,事物在矛盾的同时,又是统一的,我们要善于把握其对立中的统一。如下面这段文字:
在我看来,纸质书与电子书并非完全的对立关系。它们一者为主,一者为辅,前者是与心灵的深层对话,后者则可以成为日常中便利的浅层愉悦,但电子书绝不可能替代纸质书,因为白纸墨香的温暖与真实是冰冷的电子屏幕无法替代的。
在众多考生看到的对立关系中,作者看到了“一者为主,一者为辅”,并将两者统一起来,这是作者辩证思维的彰显。
3.发展型。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们习惯了站在静态的角度看待事物。而实际上,事物往往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只有站在动态的角度,才能更清楚地看清事物的本质属性。例:
也有人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这种情况当然也是存在的。观一人之一字便能品出其人之心,这无疑是天方夜谭。像与一个人相处许久,尚难知其本心,更何况只见其留下的只言片语?但大量的作品中,再怎么工于心计的人也会露出些许端倪,无论心慈面善的作者写出多少激进的文字,他人终会了解其温文尔雅的可爱。
作者先承认作品与人品相背离的情况是存在的,因为,观一人一时一字便能见出其心,确实过于武断。但如果看了作家大量的作品,其人品自然会在作品中有所展现,再怎么伪装也是逃遁不了的。这样的判断很好地抓住了短时与长时、部分与整体间的辩证关系,将认识放到一个动态的环境中,在发展变化中推进了自己的认识,显示出作者超越一般考生的哲学思辨能力。
这是所有思维能力中最为可贵的一种思维,唯有质疑、辨别,我们才能开启创新之门。也来看两段文字: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人人都说这是千古佳句,但在我听来,却觉得十分逆耳。不错,林和靖的那段在西湖孤山梅妻鹤子的逸闻趣事常常惹得士大夫们津津乐道,而他也确实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但在我看来,他却缺少了诗人本应有的诗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句虽佳,但那不过是诗人耐不住心中的寂寞,在一个不为人所知的荒山密林中随便抖搂一下早已被自己埋藏的才华而已。站在风口浪尖处的士大夫一族,一旦在政治舞台上稍不如意,就会“急流勇退”。他们要逃离尘世,把自己的心交给荒山野岭,整日借酒消愁。可他们的愁何日是尽头?人已去,心已死,魂不在,他们便化作了诗王国中的朽木。
但我也看到了另一番情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的身影漂浮在滔滔江流中,但他的诗魂却深深地留在人们的心中。不为一声沉重的叹息而停下奔走的脚步,不为身世的凄惨而放弃胸中的抱负。即使在潦倒困顿中,仍心系战乱中百姓的疾苦,颓败不堪的国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这是何等博大的胸襟!“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将军空老玉门关”的班超……他们不都是诗王国中的擎天之柱吗?
作者在“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中,读出了林和靖的逃离尘世,认为这是诗人“耐不住心中的寂寞,在一个不为人所知的荒山密林中随便抖搂一下早已被自己埋藏的才华而已”,比较之下,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则显示了他崇高的境界与博大的胸襟,作者由此想到了“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将军空老玉门关”的班超,他们才是诗王国中的“擎天之柱”。作者在千百年来士大夫所津津乐道的诗句中读出了自己的见解,在不断地自我辩诘之中翻出了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