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内素材一:《拿来主义》
主题:借鉴与创新;兼容并蓄;文化自信……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出现了思想混乱、分歧颇多的情况。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两篇文章,《论“旧形式的采用”》与《拿来主义》,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与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
1.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2.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3.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素材运用
如今,“拿来”的现象屡见不鲜。看到一处美丽景观,便换个地方“复刻”一处蹩脚的建筑;看到一件漂亮衣物,便照葫芦画瓢,“山寨”一件外表相似但材质内涵毫不相干的衣物;甚至看到一个颇具个性的人,也会生搬硬套地学别人的神情气韵,殊不知东施效颦、贻笑大方。削足适履、“全面移植”定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全盘否定、罔顾自身需要亦不能拥有持续的创造力。创曲欲千载谱之,必先操以千曲,自身的实力当是创造力的基础,而拥有一颗兼容并蓄之心,善于学习借鉴,亦是发展的必要。智慧地“拿”、灵活地“用”,才可硕果累累、丰盈无疆。
高中课内素材二:《庖丁解牛》
主题:积累;工匠精神;善于藏锋……
《庖丁解牛》是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创作的寓言故事。文章原意是用来说明养生之道的,借此揭示做人做事都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道理。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第二段紧接着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主要讲述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四段写文惠君听后领悟了养生的道理。
《庖丁解牛》体现了庄子寓言文学的独特风格,即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情节,来传达深刻的哲理。这种文学手法的创新,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形式,也对后世的散文、小说、诗歌等文学体裁产生了深远影响。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2.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3.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素材运用
每一道工序,都是一次修行;每一个细节,都是对工匠精神的朝圣。看似血腥的“解牛”,被庖丁演绎为一场精彩绝伦的表演,这已不再是“解牛”,俨然超越了普通技术层面,而通达于“道”了。顺应事物的规律、心无旁骛、精益求精,规避掉大骨锋芒,便可游刃于自己的“运力”之中。可见匠心源于精技于心的智慧通达,让每一步都在耐心之中雕琢至完美,着一事、显一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必将踌躇满志、终有所成。
高中课内素材一:《“探界者”钟扬》
主题:奉献;科学精神;传承;低调;责任与担当……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通过对钟扬人生经历的记述,以及对他在植物学、科普、教育等领域事迹的报道,高度评价了他在不同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热情颂扬了他敢想敢做、爱岗敬业、勇于担当、甘于牺牲,不断探寻生命边界、拓展生命高度和广度的奉献精神。
文章通过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将钟扬的一生展现在大家面前。通过小标题,使得他的多重身份得以展现,也将这种“种子”精神传递给他的学生以及书本前的你和我。
1.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
2.这位在生活和工作中都雷厉风行的年轻副局级干部干出一件让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放弃武汉的一切,去上海当一名高校教师。
3.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
4.他总说“有问题我来”,这是他的一种责任与担当。他说在这个位置上,必须承担这个责任,必须要有这种担当。
5.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
素材运用
带领学生攀登至海拔六千多米的珠峰北坡,涉足探索植物的禁区;十六年扎根西藏,在藏族聚居区跋山涉水50余万公里,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填补了世界种子资源库中青藏高原的空白……这一个个数字铭刻在钟扬的大半人生历程中,最终他把生命献给了“种子事业”,亦献给了祖国。“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一直把他的人生要义挂在嘴边。最终,他也变成了一颗种子,带着自己对科学的一腔热忱,飘散四方。
高中课内素材二:《伶官传序》
主题:慎终如始;满招损,谦得益;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这篇课文为《新五代史·伶官传》前的序,是一篇史论作品。伶是古代的乐工或演戏的人。伶官,即授有官职的乐工或演戏的人。
课文中的李存勖,小名亚子,是唐末晋王李克用的长子,五代时期后唐的建立者。他经过多年征战,北却契丹、南击朱梁、东灭桀燕、西服岐秦,一步一步使得晋国逐渐强盛起来,就是死敌梁太祖朱温都不得不感叹“生子当如李亚子”。然而他后来沉溺于歌舞升平,不思安邦治国,被和他长期厮混的伶人所惑,丢了权柄。伶官结党营私,扰乱朝纲,趁危作乱。最终,庄宗李存勖死于乱箭之中。《左传》有言: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3.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4.“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素材运用
李存勖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得天下,遵从父志,英勇杀敌,执行力强,正所谓“忧劳可以兴国”,这其中的勤勉与艰辛,有目共睹。当还矢先王,告以成功,可谓壮哉!然而仅仅三年,其便后落至穷途末路、无力回天,被乱箭穿身而亡,可谓颓哉!而这失败,看似骤然,实则非一日所累,宠幸伶人,被蒙蔽心智,困于所溺,失权于旁侧,全无曾经的信念意志。可见任何事情若无法慎终如始,则最终易归于寂无。逸豫可以亡身,居安思危,且善始克终,是走好人生之路的必备条件。
高中课内素材五:《春江花月夜》
主题:珍惜人生;离愁别绪;部分与整体……
该诗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全诗共三十六句,共有九韵,每四句一韵,诗情、画意、哲理浑然天成,意境深远,含义隽永,韵律婉转。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引领着全诗情感的起伏与转折。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素材运用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天高地迥,浮生仓促,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高高挂起的月亮,不断流逝的江水,诉说的是时间之悲,而我们能珍惜的,便是当下。正因生命短暂,才唤起有限的美好。所以,慢下来,寻一寻自己,爬山看海、阅读跑步,都是坚守本心的方式。及时关心家人、予人帮助,都是减少遗憾的途径。若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路,或是长久地投入到有意义的事中,那更不枉一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人虽微小,但万物包容之下,人类依旧连绵不断,一代一代刻下永恒的奇迹。
高中课内素材六:《石钟山记》
主题:质疑求实;实践;探索精神……
《石钟山记》是一篇游记,详述出游之缘由、见闻和感想。其中深夜乘舟“至绝壁下”一段,将山水之间万籁俱作、鸟鸣浪涌、众声纷起之状,写得妙趣横生,兴会淋漓,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堪称“绘声”文字中的上品。
文章不只是记游,在登山临水的兴致之中,始终萦绕着求真辨伪的旨趣。出游之因,乃疑前人之说,既析之以理,又验之以实;父子出游,不避夜深舟小,亲身探访,终有所得;进而引申出事须“目见耳闻”、不可臆断的道理。全文将情趣与理趣融为一体,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反对臆断和轻信,其质疑和求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素材运用
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观点,而不是事实;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视角,而不是真相。臆断与偏颇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很多人之所以不明真相,就因为身在此山中。而苏轼便勇敢地越过了大山——因为怀疑前人的说法,他与儿子独乘小舟,想要一探究竟。这趟特殊的旅程,有惧怕、有惊喜,亦有勇气、有顿悟,更不再是浅显的判断,而是慎思明辨下的践行解疑。苏轼在被贬途中,并不是一副漂泊客居之貌,而是依旧保持着自己独立的内心、坚持着自己独有的观点,并为之求索,并未缺少智慧与勇力,这也许就是那个随缘自适的苏轼,又是自有法度的苏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