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名言材料作文经典开头

2018-2-12 09:51阅读:1434
【原题再现】
1、2013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2013 上海卷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3、2014上海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4、2014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5、2014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
  这句话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经典开头】
1、怀揣梦想,成就未来
梦想是火,点燃生命的灯塔;梦想是帆,启动希望的航船;梦想是翅,是翱翔蓝天的动力。怀揣梦想,努力成就未来。
( 这是一种暗引,抓住了材料中的关键词,用排比句式,指出其作用,引出中心论点。这种做法是很高级的开头。)
2、梦想与现实
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意思是现实很残酷,并没有现象中的那么美好。这句话,看似有一定的道理,仔细琢磨,值得商榷。
梦想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一种憧憬,它是人类最天真无邪最美丽可爱的愿望。现实指的是现在存在的客观生活。两者的关系是,现实是梦想的基础,梦想是现实的升华。
(开头引了一句俗语,紧紧扣住材料的核心意思,即现实与梦想的关系,然后加以解释说明,可贵的是阐明了两者的关系,这是关系式作文最典型的开头。)
3、灵魂的抉择
春华秋实,当一粒种子被埋进泥土,对于它来说当下最重要的事,是不断吸收养分。然而,较之而言,仍有更重要的事,比如抽条,比如开花,比如长成参天大树。植物永远会遵循自己的法则,顺应天性,一步步走向收获的季节。
人生亦如此,时时都有重要的事要做,刻刻都有更重要的事在等着你做。因此,不能走捷径,亦不能轻重不分而本末倒置,更不能轻易放弃选择。站在现实的土地上,展望未来,才会走得更远。
(文章的开头紧紧抓住了材料中的关键词,用一个事例说明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更重要的,表明了作者对材料的理解是透彻的,然后,用"人生亦如此",从自然现象过渡到人类社会生活,最后表明"更重要的事"要注意的问题及其意义。态度鲜明。)
4、莫以小事而不为
为衣食奔波,为住行而忙,世人都在各自做着自己的重要事情。可是和治国兴邦一类更重要的事情相比,我们自己的重要事情很可能微不足道了。
(用比较的方法,说明"重要的事"是相对而言的,说明作者对题意的理解之深刻。呼应题目,表明观点。语言简洁明了。)
5、不朽的青春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至少,我赞成。
(面对两种说法,作者直接引用材料中的一种说法,鲜明简洁干脆的亮出自己的态度。)
6、站立的精神
人,只有取得精神的独立后,才能依靠自己的双脚站立;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属于他。人,精神的站立是立身处世的先决条件。
(作者一开始就用排比句式显出了文采,从题目到开头,短短的几十字三次提到"精神",表明了文章的写作重点,表现了作者对材料的深刻理解。语言简洁明了地引领读者阅读下文,又显示出自己的文采。所以有人说作文中使用排比是过时了讨厌的,其实,看了这个例子也不尽言,关键的不是形式而是内容。)
7、自由在不自由中绽放光彩
面对眼前的沙漠,无论是坐在骆驼背上还是车座椅上,无论是想快速地通过陷地还是想慢慢地享受沿途的风光,每个旅人都有选择的自由;然而,他们都无法逃避必须穿过这片沙漠的不自由。面对人生中的自由与不自由,人类依旧在思考。
(作者巧妙地准确无误的诠释材料的含意,用了像"扩展语句"的方法。由旅人的自由与不自由,写到人生的自由与不自由,这正是命题的意图所在,可见作者对题意的理解之深刻。)
8、戴着"镣铐"翩翩起舞
卢梭有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就是在自由与不自由中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因为可以选择道路和方式,所以我们是自由的;因为必须穿越沙漠,受到外在条件和目标、任务的制约,所以我们又是不自由的。
(引用了卢梭的名言,暗合了材料的意义,十分巧妙,用"因为"把名言与材料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又把"镣铐、枷锁、不自由"联系起来。可见作者的思维的视野广阔,积累之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