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历史现场作文范文800字《汲取历史精髓,稳筑前行明路 》
回望历史,我们看见微光,看到他们为民请命,看见他们舍身立法,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叶嘉莹先生用一生的时间传播古典文化的美,给予世人更多心灵的滋养;四象宫美学空间的设计师李博致力于让中华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的生命力。正所谓“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在历史长河中沉淀,才能免于沦为“披着衣裳的牛马”。历史充满智慧的碎金,需要我们取之有道、用之有道。
如何才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让历史更加“亲民”是第一要务。历史不应该只是书籍中或简练或晦涩的文字,不应该是玻璃展柜里冷冰冰的文物。倘若历史只能被埋在时间的黄沙中,等待它们的只会是日益的僵化与腐朽。历史只有在当下的生活中落地生根,才能像春日的新芽般生机勃勃。从博物馆展柜里的历史服饰到掀起国潮的改良汉服,从原始衰颓的敦煌壁画到拥有新时代高级之美的敦煌数字化建设,历史只有进入生活,才能焕发活力,紧贴时代,融入时代,成为时代。
尊古不是迷信历史的复古。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是因为其“陈腐性”,生搬硬套有害无益。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精神基调,抹去历史身上厚厚的尘垢,我们才能以辩证和发展的眼光去“拿来”,在历史的土壤里开出时代之花。
毛泽东读历史,洞察诸葛亮的用兵智慧,又警惕于其用人不清、盲目自大的缺点;肯定了陈胜吴广的历史意义,又清醒其功成忘本的弱点;总结了朝代更替的一般规律,又时刻警惕再次陷入“兴勃亡忽”的历史周期率。这种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智慧,才带领中华人民走向自由灿烂的新生。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从中看到自己应该成为的样子,才明白当下的脚步应该跨向何方,才能走向更好的未来。
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将历史同现实连接,始终保持文明间的连续性,在社会发展中回望历史、关注现在、展望未来。我们青年应该循着历史的温度,探寻到灰烬中留存的火种,用自己的方式点燃火炬,照亮未知的前路。(指导教师:高良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