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2卷高考作文题目及解析范文
2024年全国2卷高考作文题目原题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年全国2卷高考作文解析
2024年全国新课标Ⅱ卷的作文题是一道读写结合的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根据试卷现代文阅读I的阅读材料提及的我国“嫦娥四号”成功到达月球背面与“天问一号”升空所引发的联想与思考来写一篇作文。这道作文题相较于2023年读写结合的作文题有新的拓展,即作文材料由语段扩展到了语篇,要求考生关注整体,在整体阅读情境下进行写作。这可以说是贯彻新课改精神、实现教考结合的一个范例,也是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亮点之一。
整个题目由“材料+写作任务+要求”三部分构成。先说材料,材料来源于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关于中国航天探月的相关信息。意在由中国航天的最新成果,引出“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一判断。由此可见,中国探月的“太空之旅”只是一个引子,命题者的意图是要引出“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所以,审题立意时切忌就探月航天谈探月航天,而应由此引出对“抵达未知之境”的“联想与思考”。因为考题将思考者定位为“我们每个人”,所以写作者必须把自己摆进去,要回答自身如何面对和抵达“未知之境”的问题。“联想”,包括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等;“思考”更有多种角度和侧面,包括向深处、向前面、向后面、拆开来、合起来等等。本题最适合使用类比思维,即揭示“太空之旅”所体现的精神与个人“抵达未知之境”有哪些相似之处。总起来说,太空之旅和个人面对“未知之境”都需要不懈探索的精神。细分起来,其要素又包括坚持、勇气、耐力、创新等等。其具体立意,可表述为“敢为人先”“不断试错”等。最后,关于写作要求,今年与往年并无大的差异,但根据考题材料特点,“选准角度”与“明确文体”两点显得尤为关键。考生是以“探月”为写作中心,还是以“每个人如何抵达未知之境”为写作中心,作文水平的高下就迥乎不同。再者,本材料不仅可以写议论性的文章,也可以写记叙性的文章。如果考生有鲜活而独特的个人经历,不妨记述“我”的一次探究之旅。
2024全国2卷高考作文审题立意
考题通过现代文阅读I中提到的月球背面与嫦娥四号等材料内容,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太空之旅,思考我们探求的未知之境。材料涉及的月球背面登陆、“嫦娥四号”、“天问一号”等关于人类太空之旅,不过是话题引子。材料中的最后一句——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才是命题的核心句子,是立意所在。如果考生只囿于写人类太空之旅,那立意就不够开阔了。
“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句话,主要强调三层意思:
一是强调“我们每个人”。在人类不断探求未知之境的路上,我们每个人是其中一分子。探求无止境,我们不能落伍,也不能缓慢不前,大家要相携手共进,群策群力,共同行走在这条道上。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我们终究会抵达未知之境。
二是强调“不断”。在探求未知之境的路上,我们不会停歇,也不能停歇。我们的思考如出鞘的剑,而未知之境如砺石,只有在不断磨砺中探求,我们才能从“未知”走向“有知”,进而从“有知”走向下一个“未知”。人类的未知之境如雪球前行,不断扩大,我们的探求将永恒存在,经久不息。
三是强调“未知之境”。这是考题的核心所在。“未知之境”是什么?这是个广而大之的范畴。它包罗万象,比如材料中的天空探索、比如芯片、比如AI……总之,一切科技探索、人文思想的未知领域,都属于未知之境。如何面对未知之境?保持好奇心,通过深入思考来洞察“未知”;拓宽个人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增强个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力;激发自己的潜能和才华,实现自我超越和成长。这些都是立意的重点。
参考立意:
1.探究“未知”,永无止境
2.不探求“未知”,我们终将“无知”
3.保持好奇心,跃进未知界
4.青山一道同云雨,未知路上共探求
5.科技让未知更多,我们终将抵达未知之境
2024全国2卷作文素材
1.嫦娥六号蟾宫寻宝,中国航天再谱新篇
2024年6月4日,携带月球样品的嫦娥六号上升器自月球背面起飞,随后成功进入预定环月轨道。嫦娥六号采样之后,月表呈现一个“中”字。
这个“中”字,形象生动,承载中华儿女的自豪,展现中国航天人的自信,标注中国航天的新高度。中国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一次次取得里程碑意义的新成就。一项项突破、一次次创新,一个个“首次”……在无数航天人努力下,“嫦娥”和“玉兔”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月宫故事”。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六号,从初探月宫到详细勘察,从月面观测到月背探秘,从遥感观测到取样返回……在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的基础上,探月工程四期正向新目标迈进,不仅实施月背采样返回任务,还将在月球南极着陆,开展飞跃探测。以嫦娥六号“蟾宫寻宝”为新起点,继续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相信中国航天人一定能谱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2.大国崛起,向“新”而行
大国崛起,科技为先。中国应该以科技自立自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我国科技工作者奋力攻关、不懈前行。“祝融”探火、“嫦娥”揽月、“天和”遨游星辰、“北斗”组网、“奋斗者”号探海,以及最长的跨海大桥、最大的5G网络、最先进的高速铁路、最远程的量子通信……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
3.他用一颗卫星,让中国量子通信领跑世界
王建宇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在中国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完成硕士、博士阶段学习后,逐步成长为一名空间光电技术专家。他带领团队研发了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他通过工程设计和研制,把很多科学家的大胆设想变成现实;他是为科学家实现“梦想”的人……
王建宇历时近十年,让“墨子号”成功发射,奠定了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领跑地位。如今,王建宇和他的科研团队正在全力推进中高轨量子卫星项目,一批新的科学实验载荷已经进入工程攻关阶段,光钟便是其中之一。如果在高轨卫星上验证一台高精度的光钟,将对我国参与国际秒定义发挥巨大的作用。
从“嫦娥一号”到“墨子号”,这些大国科技从图纸到现实的背后,总有王建宇的身影。他把很多科学家的大胆设想变成现实,让很多看似不可能的科学研究成为可能。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要做一个实现科学家梦想的工程总师。”
4.“跨界者”钟扬,初心与梦想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艘种子的“诺亚方舟”。这个想法,终因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的结缘成为现实。自此,钟扬背起足有三四十斤重的双肩包,带着学生开启了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
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千米,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他的理想,是在未来10年间,收集西藏植物的1/3以上,如果有更多人加入,也许30年就能全部收集完……
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屑于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