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如何驳论,嬉笑怒骂皆文章如何巧妙反驳

2017-9-29 15:02阅读:1833作者:杨春海
基础知识
所谓驳论,是指批驳和否定错误思想或反动观点,阐明正确的观点的文章。驳论的方法通常有三种:驳论点直接摆出对方的错误论点,然后用正确的理论和确凿的事实指出其错误和荒谬,从而直接驳倒论点;驳论据揭穿对方论据是虚假的片面的,那么它支撑的论点就不攻自破了;驳论证揭穿对方论点和论据间没有内在联系,论证不合逻辑,那么论证推导出的结论(中心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不管哪种驳法,都需要作者具有极强的思辨能力,善于发现谬论的本质所在,在批驳的过程,树立正确的观点。

技法点睛
一、设靶论战思辨缜密事理满。这是一种先破后立,破中有立的驳论方法,即有意设置一个“靶子”,先批驳这一观点的谬误,然后再正面立论,论述自己的观点。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先以“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为靶子,并逐一批驳之,然后逐层论述“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这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论辩色彩,也提高了立论的科学性。

二、推极显谬落笔惊人有妙方。为了揭示某种现象的错误,可以顺着这种现象的发展趋势,推演到终极结果,让人触目惊心,从而巧妙地显示出其荒谬,这种论证方法叫归谬法或引申论证法。如鲁迅的《文学与出汗》就是运用这种方法的经典之作,这种方法往往能取得幽默生动、别开生面、战斗力强的表达效果。但是,对错误观点的推演要合乎逻辑,推演出的结果与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一脉相承的,这样才能显示其荒谬性。

三、抓本捣虚针锋相对揭荒谬。驳斥错误论点如果面面俱到,笔力分散,往往显得不够尖锐有力,而抓住对方要害之处给以致命一击,就会从根本上推翻其错误论点。如魏巍《驳“实惠”论》:战争年代,我们牺牲了多少忠诚可爱的战士。如果他们只考虑个人实惠,还怎么肯抛头颅,洒热血呢?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怎么会有今天?同样,今天的青年,如果时时处处都讲个人眼前的那点‘实惠’,不肯多出一点力,多干一点活,那就不会有明天的幸福生活。这里没有长篇大论地讲道理,而是紧紧抓住“实惠”的错误要害,三言两语予以批驳,在对比中让讲“实惠”者汗颜,论证力度非凡。

【经典引路】

评战犯求和
毛泽东
为了保存中国反动势力和美国在华侵略势力,中国第一号战争罪犯国民党匪帮首领蒋介石在今年元旦发表了一篇求和的声明。战犯蒋介石宣称:“只要和议无害于国家的独立完整,而有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只要神圣的宪法不由我而违反,民主宪政不因此而破坏,中华民国的国体能够确保,中华民国的法统不致中断,军队有确实的保障,人民能够维持其自由的生活方式与目前最低生活水准,则我个人更无复他求。”
“只要和平果能实现,则个人的进退出处,绝不萦怀,而一惟国民的公意是从。”人们不要以为战犯求和未免滑稽,也不要以为这样的求和声明实在可恶。须知由第一号战犯国民党匪首出面求和,并且发表这样的声明,对于中国人民认识国民党匪帮和美国帝国主义的阴谋计划,有一种显然的利益。中国人民可以由此知道:原来现在喧嚷着的所谓“和平”,就是蒋介石这一伙杀人凶犯及其美国主子所迫切地需要的东西。
蒋介石供认了匪帮们的整个计划。还有另一个宝贝,这就是蒋介石在其新年致词中所说的“京沪决战”。哪里有这种“决战”的力量呢?蒋介石说:“要知道政府今天在军事、政治、经济无论哪一方面的力量,都要超过共党几倍乃至几十倍。”哎呀呀,这么大的力量怎样会不叫人们吓得要死呢?姑且把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力量放在一边不去说它们,单就“军事力量”一方面来说,人民解放军现在有三百多万人,“超过”这个数目一倍就是六百多万人,十倍就是三千多万人,“几十倍”是多少呢?姑且算作二十倍吧,就有六千多万人,无怪乎蒋总统要说“有决胜的把握”了。为什么求和呢?完全不是不能打,拿六千多万人压下去,世界上还有什么共产党或者什么别的党可以侥幸存在的呢?当然一概成了粉末。由此可见,求和绝不是为了别的,完全是“为民请命”。
难道万事皆好,一个缺点也没有吗?什么缺点呢?蒋总统说:“现在所遗憾的,是我们政府里面一部分人员受了共党恶意宣传,因之心理动摇,几乎失了自信。因为他们在精神上受了共党的威胁,所以只看见敌人的力量,而就看不见自己还有比敌人超过几十倍的大力量存在。”新闻年年皆有,今年特别不同。拥有六千多万名军官和兵士的国民党人看不见自己的六千多万,倒看见了人民解放军的三百多万,这难道还不是一条特别新闻吗?
我们早就说过,蒋介石已经失了灵魂,只是一具僵尸,什么人也不相信他了。
(选自《毛泽东选集》第四卷;有删节)
【点评】为有力驳斥蒋介石在《新年致辞》中仍打肿脸充胖子的情况,作者当即用归谬法进行批驳,单就“军事力量”算了一笔颇留有余地的细账:“人民解放军现在有三百万”“几十倍是多少呢?姑且算着二十倍吧,就有六千多万人”。六千万人的军队,这是谁也不信的荒谬数字。这一按蒋介石本人的话推导出的荒谬得令人发笑的结论,有力地否定了蒋介石自吹强大的谎言。本文文风朴实,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也无空泛的大道理,却有力地戳穿了蒋介石的谎言,十分机智、幽默。

【佳作展示一】
我看“开卷有益”
河南淇县一中 水 平
俗话说:“皇帝金口玉言。”宋太宗的“开卷有益”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学子们的座右铭。但开卷真的都有益吗?答曰:非也。
遥想昔日国子监里的莘莘学子,夜以继日,继晷焚膏,最终大多成为填写八股的匠手,皇帝的仆役;赵括少时兵书稔熟,阔论兵法无人能敌,可惜长平一战,其麾下四十万军队全被活埋,就连他自己也成了秦军刀下的鬼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可谓“很”开卷,开卷“多”单是那个茴香豆的“茴”字就能潇洒地挥笔写下好几种,可到头来他却只得沿街乞讨;王明能把“马列主义”倒背如流,但也正是他的死搬教条,命令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采用“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策略,让红军全线出击,攻打敌人的坚固阵地,才导致红军不得不放弃革命根据地,进行万里长征大转移。这些人都认认真真地“开卷”了,可为何没有获“益”呢?原因在于他们“开卷”僵死,只读到了“卷”中密密麻麻的字,却未悟到“卷”里的精神,并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因此,我们必须“活”读书,读“活”书,这样的开卷方才有益。
此外,“开卷有益 ”的“卷”字也过于模糊。《诗经》《本草纲目》《浮士得》可称为“卷”;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以及可助您预测未来的《麻衣相书》也可称为“卷”,但这些“卷”读了都会让你有益吗?尤其今天,街边书摊上摆的多是凶杀小说、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甚至还有不堪入目的淫秽书刊。一些少女整天捧着琼瑶的小说落泪,学着“还珠格格”疯癫,朝气不足,痴狂有余;有的人还迷上了书中的奇异招术,傻乎乎地力行实践,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于是我们不由得阵阵喟叹:“这种‘卷’开不得啊!”所以说,只有有益之卷,开卷方能有益。
但是,有益之卷都要开吗?这也未必。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若是学医的对《时装裁剪》爱不释手,艺术生花大量时间去攻读《机修要领》;高考逼近,文科生都去研究理、化、生方面的书等,这样的话,就未免本末倒置了,尽管这些书不能说不是好书。我们切不可盲目地开有益之卷,应该打开那些适合自己的卷。庄子曾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先哲讲的恐怕也是这个道和理。所以,即便是有益之卷,我们也应该有选择地开。
“开卷”未必对我们都“有益”,也需要有选择地开“有益”之卷,并尽力地把卷“开”活,让卷实实在在地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点评】作者对“开卷有益”咬文嚼字,设靶论战,先破“但开卷果真都有益乎?答曰:非也”,后立“我们要有选择地开‘有益’之卷,并努力地把卷‘开’活”,破中有立,紧紧抓住“开”和“卷”两字行文,充分体现了驳论严密的逻辑性、分析的条理性、语言的风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