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解读】
只要有梦想、有坚持、有科技支撑,再贫瘠的土地也能绽放出生命的奇迹。赵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治沙英雄”。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他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了一片片绿色的希望。
【适用话题】
梦想与坚持 勇于探索 科技创新 奉献精神
赵明沙漠种麦人作文素材
赵明:沙漠新农人,以科技筑梦绿洲
在浩瀚无垠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位普通的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赵明,正在用他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一段关于坚韧与希望的绿色传奇。从北疆到南疆,从牧草到小麦,赵明用四年时间,将八千亩沙地变成了丰收的农田,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也为沙漠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墨玉县地处沙漠边缘,过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种植受到气候、土质等制约,收成难保。2020年,一次偶然的市场调研,赵明了解到南疆的牧草种植颇有商机,于是他决定来到和田墨玉县,在沙漠边上包下了八千亩沙地准备大干一场。踏入这片土地后,原本打算种植沙地牧草的赵明琢磨起来:牧草的种植相对粗放,自己为何不另辟蹊径种植小麦,粮食给人吃、秸秆给牛羊吃,一举两得。
“刚开始过来推完沙丘以后全是生地,没有有机质,当年我们种了7000亩地的麦子,基本上有一多半绝收了。土地有碱有沙子,没有有机质,作物不生长。”赵明回忆当时的场景说。
赵明清楚记得,第一年种沙地小麦的产量仅有每亩90公斤。当年墨玉县小麦种植亩产300公斤左右,算下来,这一年的种植以失败告终。然而,赵明却没有放弃,他频繁出入农资商店,与技术人员交流,学习绿洲种粮户的经验,并最终与新疆农科院合作,引入了土壤改良技术。
办法有了,但实施起来也并不容易,为了达到目标,赵明又四处调研,相继解决了病虫害防治、因风沙影响光合作用等问题。通过坚持和努力,赵明逐渐找到了适合沙漠边缘小麦生长的方法,施用有机发酵液,改善沙地酸碱度,同时利用昆仑山融水进行高效节水灌溉等一系列创新实验,实现了小麦的产量从最初的90公斤稳步增长至600公斤,沙地也逐渐被肥沃的耕作层所取代。
赵明的努力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回报,更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小麦收获后,秸秆成为畜牧企业的宝贵饲料,小麦根系则还田肥地,形成了良性循环。绿洲的面积在扩大,在人与沙的拉锯战中,人类终于占据了上风。
“成功是不可复制,每片沙漠每片沙地有其独特性,只有科学种植,采用合适的方法,才能使生态与经济和谐共生。这四年当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风沙天气少了,天比以前蓝了,真的是人进了、沙退了。”赵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