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作角度新颖,立意深刻。开篇引禅语入题,高人一招。第二、三、四段,考生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特点及其作用,言简意赅。
文章题目灵活地运用比喻,表明行文观点,夺人眼球。相较于千篇一律地对三本书进行并列论述的文章,本文强调前两本“书”是为心灵之书服务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文中那些优美的文字,那些对童真世界的怀恋和追索不是凭空造出来的,而是从美好的心灵中流出来的。所以最重要的是让心灵纯洁,文字才会纯净。
作者开篇就提出“乡村在消亡”的观点,当然作者所说的乡村消亡不仅仅指土地被蚕食,还指五千年的农耕文明的文化龙脉正面临着被割断的危险。
本文触摸都市,不仅触摸到几个大都市的个性,触摸到它们的灵魂,更触摸到它们“冰冷的内心”,这需要的不仅仅是观察力,更需要一种深邃的文化洞察力。
乡村有什么好的,在另一个人的眼里,乡村的事物也许是贫穷、落后和愚昧的象征。但在作者的眼里,乡村却是如此之美,如此充满诗意。这启示我们:心中有诗,笔底才会有画。
本文的语言非常富有灵性,其实语言的灵动折射的是心的灵动。所以要学会锤炼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心灵追随万物的脚步而律动。虽然是散文,却有诗一般的意境,可以说不是诗歌,胜似诗歌。
作者能够站在哲学文化的高度思考问题,用哲学文化的眼光看问题,绝非一日之功,而是作者长期积累、思考的结果。如果单纯学习本文的写法,而不是从积累和思考上用功,是舍本逐末之举。
本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条理清晰。作者从古中国的百家诸子,从古希腊的先圣到近现代的哲人,来论证这种大智慧对人类的影响。心灵之书与学问高低,经验的丰富与否关系不甚密切,它是以抽象的、心灵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大智慧。
文章紧扣考题材料落笔,中规中矩,然后笔锋一转,旗帜鲜明地点明文章主旨:“为别人喝彩固然重要,亲自参与人生努力奔跑才是一种圆满。”接着,反向假设引出下文,进一步正面强调观点。
本文选材非常广泛,论据充实。既有自己的人生独白与反思,又有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西西弗斯;既有化用《声声慢》意境素材,又有热点人物史铁生的事迹,还有汪国真诗句、熊培云的哲理思考。丰富的材料,深远的意境让文章可读性很强。
文章由女孩鼓掌这一个体发散到社会奔跑这一群体,由盲目的奔跑中找到“成熟的态度”。这是一种阅尽沧桑后的泰然,一种筋疲力尽后的释然,一种不为物动,宠辱不惊的坦然”,深刻独到且发人深省,在平庸的立意中脱颖而出。
文章选取新近发生的典型事例展开议论,新颖而有说服力,且从不同层面阐释内涵,使论证内容更加充实,为文章增添文采,同时增加了论证力度。联系身边实际反思奔跑者不要迷失自我,要正确对待路边鼓掌的人。
本文语言流畅,朴实自然。考生采用夹叙夹议,叙述娓娓道来,道理蕴含其中。文章语言不事雕琢,没有运用华丽的辞藻,清新自然,行文流畅,读着有一气呵成的感觉,令人赏心悦目。
文章采用片段组合的形式结构成文,先以简洁的语言作引言,再用三个小标题统帅三个故事,最后议论作结,点明主题,扣合文题,构思精巧,新人耳目。语言精练,叙事简洁。
文章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路遇傻大伯时的犹豫及自己的反思,揭露自己灵魂上的卑微,呼唤保持纯真,防止心灵的硬化。构思巧妙,主题深刻,切合题意。语言简洁,描写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