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素材一
“绿色围脖”彰显中国智慧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也是生态治理的难题——流动沙丘面积约25.84万平方公里,风速可达8级以上,年均降水量约50毫米,蒸发量却超过2500毫米……
40多年来,新疆依托“三北”工程,在风沙危害区域累计植树7000多万亩。截至2023年底,沙漠周边已形成了长度约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然而,在沙漠南缘和东南缘绿洲之间,还有285公里的空白区,由西向东依次分布着三大风口,风沙活动强烈,对当地群众的生存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锁”住沙漠,当地针对不同的沙地条件,分门别类采取措施。水资源条件好的地方,种上耐旱的植物;缺水并远离绿洲的地方,就用光伏治沙;如果既缺水,光伏铺设条件也达不到要求,就用草方格“网”住黄沙。
2024年11月28日上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疆于田县,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12月19日,有删改)
【素材解读】
塔克拉玛干沙漠防护带成功“合龙”,是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一次标志性胜利。它展现了我国在生态治理上的决心和能力,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一代代治沙人矢志不渝,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沙地条件,采取多种手段,多管齐下,我们走出了一条科学治沙的可行性、可持续发展之路。
美丽中国素材二
保护湿地,共筑未来
2025年2月2日我们迎来第29个世界湿地日,今年的主题是“保护湿地,共筑未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湿地保护取得了显著成就。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湿地保护修复工程,累计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3700多个,新增和修复湿地100多万公顷。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湿地保护工作不断强化,建成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2200多个,全国湿地面积达5635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初步建立起湿地保护体系。目前,我国拥有国际重要湿地82处、国家重要湿地58处、国家湿地公园903处、国际湿地城市13个,还规划将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管理,湿地生态旅游、湿地自然教育等蓬勃兴起,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湿地力量。
加快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近五年累计营造红树林8800多公顷、修复红树林8200公顷。目前我国红树林面积已达3.03万公顷,较本世纪初增加了约0.83万公顷,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并且国际红树林中心已在深圳正式设立。
(选自“光明网”2025年2月7日,有删改)
【素材解读】
湿地是我国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湿地,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水资源安全、应对自然灾害,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一环。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并初步建立湿地保护体系,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了湿地力量,在生态治理和修复的过程中彰显了智慧,积累了经验,体现了大国的担当。
美丽中国素材三
一河生机随水来
春日,北京市温榆河公园里踏青的市民流连忘返;夏日,陕西省富平县复涌的古泉滋养着千亩荷塘;秋日,“喝上”塔里木河“生态水”的胡杨林生机盎然,变身金色海洋;冬日,山东黄河三角洲芦荻“飘雪”,候鸟翩跹,频现“鸟浪”壮观景象……“绿色低碳发展纵深推进,美丽中国画卷徐徐铺展”,2024年我们河水治理成效显著。
2024年9月3日,断流近26年的西辽河干流水头首次到达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城区,沿岸百姓纷纷闻讯赶来,追着水头拍照记录。2024年,88条母亲河中有74条实现全线贯通,有5条增加了有水河长和时长。另外,9个湖泊的水位和水面面积得到有效保障,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河湖面貌得到根本性改善。
2024年黄河实现连续25年不断流,穿行于戈壁大漠的黑河尾闾东居延海实现连续20年不干涸,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连续3年全线水流贯通,永定河连续4年全线水流贯通,连续两年保持全年全线有水。
2024年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漏斗区”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总体回升,白洋淀水位稳定保持在7米左右,淀区面积从2017年的170平方公里扩大到近300平方公里,“华北明珠”再现“荷塘苇海、鸟类天堂”胜景,海河流域告别“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历史。
一条条铭刻着浓厚乡愁的母亲河,穿越数十载时空,翩然回归,润泽大地,流向充满无限生机的未来。
(选自“中国水事官网”2025年1月9日,有删改)
【素材解读】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越来越多的河流被激活,越来越多的“绿水青山”成为了“金山银山”。我们以治水起笔,以高质量发展落笔,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笔,蘸“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之墨,勾勒更多人水和谐共生的锦绣图景,为绘就美丽中国画卷做出更大的水利贡献!
精彩时评
践行生态文明,向绿而行绘新卷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化、纵深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根基,让中华大地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健全完善生态文明法治保障机制。制度和法治是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是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新时代以来,我国先后制定或修改生态环境保护法律30多部、行政法规100余件、地方性法规超1000件,以及其他众多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定,构建起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以法治护航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定决心更加有效彰显。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入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新期待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加快推动绿色产业更高质量发展。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绿色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绿色产业蓬勃兴起,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已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2024年,我国化工、建材、钢铁、有色等规模以上工业的主要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都比上年下降;规模以上工业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占比提高到32.6%,接近1/3;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为代表的绿色产业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各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步伐越走越实。
汇聚起生态文明建设的磅礴力量。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涉及多维度、多层次、多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各领域资源,汇聚各方面力量”。从外卖选择绿色包装,到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再到购物自备布袋,自觉做到垃圾分类、节约粮食……每个人生活中的细小选择,看似微不足道,但乘以14亿多人口数,就能迸发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近年来,我国义务植树尽责方式与时俱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全面推进,不拘泥于地点,不受限于时节,为公众全年尽责、多样尽责提供了便利,进一步汇聚起了国土绿化的全民力量。
(选自“中安在线”2025年1月24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