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模糊真的很重要吗作文《清晰诚可贵,模糊不可少》
模糊,代表不确定性,成长中的模糊有时意味着迷茫和彷徨。消除模糊即达成清晰的目标、追求明确的未来。诚然,从模糊走向清晰,是人生成长的必由之路。然而,如果彻底消除了各种模糊,我们将不能领略“山色空蒙”的曼妙之美;倘若人际关系绝对透明,则信息泄露、隐私曝光的阴霾将令人无所适从。由此观之,清晰诚可贵,模糊亦不可少。
模糊可能是不清楚、不明白,抑或不准确、不清醒、不坚定。消除模糊,是个人成长的必修课。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对无知的认知,恰恰是智慧的开始。当地心说的迷雾笼罩大地时,哥白尼的日心说从迷雾中萌芽,伽利略用望远镜消除“模糊”,为日心说找到了有力的证据。当物种不变论的迷信遮掩真理的光芒时,达尔文用进化论戳破了“万物神造”的认知泡沫纵观古今中外,大凡功成名就者,无不具有清晰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具体可行的方法策略。倘若没有清晰的目标,浑浑噩噩,哪里黑哪里歇,我们怎么能扼住命运的咽喉,抵达成功的彼岸?
然而,“模糊”并非一无是处、应该彻底排斥;恰恰相反,它有时也十分重要、不可或缺。有时,“模糊”是清晰与混沌的渐变色。它能打破森严的壁垒,用朦胧和迷离蕴含无穷妙境。
“我们观察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自然向我们提问的方式。”海森堡的哲思告诉我们,有时,模糊可能是自然界本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正如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微观世界有时也很“模糊”;虚实相生的中国画给观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因而产生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朦胧诗人大量运用隐喻、通感等手法建构具有多重解读空间的意境,其“模糊”极大地丰富了诗的内涵…由此看来,“模糊”有时不是认知的局限,而是观照自然规律的另一种方式。
“清晰”与“模糊”,看似相互对立,实则对立统一、相辅相成。
消除模糊不是一刀切地否定或肯定,也不是否定一切不确定性,而是明确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和方案,采取科学的措施和方法,排除各种干扰。在原则、底线和大是大非面前,我们必须严防死守,来不得半点儿模糊;而在与人相处和文艺创作等方面,我们不能秉持“非黑即白”的逻辑。在某些时候,消除模糊,追求清晰和精准的确非常重要;而在某些领域,模糊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高妙境界。
世界五彩缤纷,并非“非黑即白”;清晰与模糊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模糊”是否“消除”,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必须运用脑髓,放出眼光,灵活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