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江西高考作文题从立意来看,命题人提供的同学对探究的看法中就暗含立意。就考生可以记叙探究学习过程的事件,可以表达自己对探究这一学习方式的理解,可以批判流于形式的探究教学。
2014辽宁高考作文题有“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一句,意在提醒考生思考的角度:可以写成文辞优美、内涵丰富的记叙文,也可以写成思想深刻的议论文,选材也较广泛,可写现代的美、科技的美。
2014年山东卷语文作文材料中让人看到的不仅是高雅、宁静,还可以是善良、爱心、鼓励、文明、道德、诚信、责任,等等,除了粗俗、喧闹,还可以是麻木、冷漠、肤浅、道德的缺失、欺骗、雾霾,等等。
2014年的福建高考作文题秉承近年来的思路,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不在审题上设置障碍,提供多维的思考空间,给出联想与想象的空间,注重思辨性,既考查学生的生活态度与生命追求,同时也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
浙江卷的材料形式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多材料叠加式,给考生理性思维的触点增多,脱离了单一的窠臼。这个题叠加的是三则名言,名言视角独特,含义隽永,启人心智。几则名言组合,或相辅相成,或针锋相对,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广阔的思索空间。
2014上海高考作文题思辨性很强。它延续了近些年上海卷的命题风格,不给出封闭性的主题,而是为考生设置了一个写作情境,集中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
2014全国课标卷1作文题,承续前些年的命题思路,属于典型的新材料作文。今年的“‘山羊’团体赛的新情况”,是一道“思辨争议”类作文题。所谓“思辨争议”,指题目提供的材料是某一思辨性较强的事件。
2014北京作文题可写空间是开阔的,也确实便于测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以下方面均在可写之列:思考传承“老规矩”的意义与价值;思辨“老规矩”也有精华、糟粕之分等
2014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目以有关“青春”的两句言论为材料,相比去年,稳中求变、同中见异。题目材料脱胎于英国散文家威廉·赫兹里特的《论青春不朽之感》。
试题所给材料叙述了一个故事,且用了相当多的文字叙述了为民学校“山羊过独木桥”这一体育比赛项目的“规则”,同时举出一个特例,即是不按规则比赛的一组的双方选手最后也都顺利过了桥。
2013浙江作文题目中的三则名人名言表达的一个共同意思就是:孩子们有自己观察世界、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他们天真无邪、毫无心机,所以人们常常用童真来描述他们的心灵。
2013北京高考作文题目给人的启发是多方面的。老计几十年如一日独自巡视铁路让人联想到的是对职责、岗位的坚守;老计向疾驰而过的列车致敬,想到的是对服务的尊重,对自己责任的敬畏;
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作文题,既不同于根据材料含义写作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划定范围的话题作文。题目中提到了中学生的“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
2013北京高考作文题目对考生来说太熟悉了,因为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真正以手机为写作对象并非所有的考生都能适应。那些亦步亦趋跟在范文后面走的考生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
2013全国卷2高考作文题目中的材料谈的是同学关系问题,这也是考生写作的话题范围。材料第一段对同学关系的描述应该能够引起考生对自己所经历的同学关系的联想。
2013天津高考作文题目“_____而知之”是一个半命题作文,要考生填字构成题目,然后写作。材料中提供了学而知之的详细解释,但题目要求又明确限定考生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这就要求考生另辟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