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突破惯性思维议论文紧抓住材料中“习惯”“规则”“新做法”等关键词,立意为“突破惯性思维”构思成文,立意精确。阅卷现场评分:内容20分 +表达19分+发展20分=总分59分
以孔子名言开篇,引出“墨守规则,亦为人所应遵循的大道”的论点。对材料进行深刻准确的分析之后,从古今中外对规则的遵守和执行的角度进行论证。阅卷现场评分:内容20分+表达20分+发展20分=总分60分
绿萝和妈妈好像没有什么关联,但作者却敏锐地发现了他们精神上的联系。这种活跃的联想是最宝贵的思维品质,也是很多学生所缺乏的。写法上以绿萝衬托妈妈,使原本没有什么关联的绿萝和妈妈相映成趣。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作者关于“敬畏自然”的感悟和主张乃是长期思考的成果。而文中大量引用的古诗名句也绝非临场应急式地突击背诵所能奏效,它也是作者长期积累和思索的产物。
阅读本文,你会感到作者是一个有思想、有心灵的人。本文“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的感悟会给读者很深的触动。文中新颖的选材也给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没有丰富的阅读积累,是决然写不出这样的美文的。
本文列举素材较为丰富,但在陈述过程中,详略得当,衔接自然。语言简洁,尤其是对硬塞进来的材料,不合情理的素材都做了大幅修改或是删除,让全文干练流畅。
本文开篇即以反问的形式点明了“闭关自守,不思变革”的后果。接着采用议论和事例相结合的论证方法,阐述“变革创新,方能显其大”这一道理。最后文章以抒情性的语言结尾,给人以深思。
本文开篇点题,主体部分把事实讲道理,结尾再次点题,升华主题。考生有较厚的文学功底,写作中引用事例信手拈来,事例又典型,并且众所周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文章认为照片的价值,在于它背后年月沉淀下来的厚重的历久弥新的记忆。哪怕是黑白,但记忆一直都是色彩斑斓;哪怕在逐渐褪色,但在留下的痕迹永不磨灭……
考场上选择写小说的同学不多,这位同学另辟蹊径,选择了小说这一文体来表现材料的内涵,值得肯定和鼓励。如此立意,别出心裁,言人所不能言,道人所不能道。
文章素材丰富,内涵深刻。既提到春晚的感人节目《时间都去哪儿了》,又引用了龙应台《目送》中的话语,展现了作者良好的储备和细腻的文思,这些都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地方。
文章的语言细腻巧妙,诸如“在回忆起刚进考场时父母的身影,又是这般地感到岁月的沧桑和残忍,心中不禁颤抖起来。是谁让一位漂亮的母亲饱受风霜?又是什么让父亲强壮的臂膀隐隐作痛?”的语句,最容易打动读者的心弦。
本文气势磅礴,音韵流畅,颇有文化底蕴。读来倍感语言铿锵有力,文采飞扬。所选事例,纵贯古今,横穿中外,点面结合,传统而鲜活。文章辐射性强,说服力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向课本取材,且运用熨帖,值得考生效仿。
本文标题颇具匠心,既点明主旨,又引入悬念;题记引用化用名言,能为主旨服务,紧扣材料旨意;文章叙得具体,议论精当,彰显了作者良好的语文功底。文章表现出了一位有文化、有修养、有智慧的青年人形象。
作者采用小说体,编述了一个大学生干部真心扶贫的故事,不得不说,这个故事跟材料异曲同工。故事尽管缺乏个别细节,但是好在用了一个前后对比,再加上篇末点题语句的巧妙运用,能带给阅卷老师眼睛一亮的感觉。
以“‘贫血’的家乡”为题目,很有新意。它能把阅卷老师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并认真读下去,看看家乡何以“贫血”,这就收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文章表达了“我”学成回家,扎根山村的决心,切合材料旨意,又高出同类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