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素材一
以“全民阅读+乡村振兴”涵养乡风文明
走进江苏省滨海县岭山村的农家书屋,浓郁的阅读氛围扑面而来,村民们各自捧着喜爱的书籍坐在桌边,安静认真地翻阅着。
近年来,滨海县将农家书屋建设作为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坚持不懈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使全县300个农家书屋成为村民增长知识、引导群众致富的“加油站”。
正红镇利用冬季农闲时节,以弘扬革命传统为主题主线,积极组织村民开展“书香润乡村,阅读促振兴”阅读活动,以阅读增进理论认知,涵育乡风文明,引领时代风尚,吸引了广大村民踊跃参与。
在滨海县,像正红镇这样常态化开展阅读活动的镇区还有很多。广泛开展多形式读书活动,让农民通过阅读来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增收致富,同时,也可以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读书风尚,增强文化自信,让文化惠民真正深入人心、温暖民心。
(选自“中国新闻网”2024年12月31日,有删改)
【素材解读】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而人的振兴,离不开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滋养。因此,推广开展乡村阅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
全民阅读素材二
最是书香能致远
2024年最后一个夜晚,北京市东城区文化馆内灯光璀璨,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与梁晓声、毕淑敏、陈彦、毕飞宇、徐则臣等知名作家相约而至,在书香中共同品读岁月之美,迎接新的一年。寒风凛冽,却抵挡不住人们对阅读的热爱。正如这场“2025文学·中国跨年盛典”的主题中所言——灯光是不会灭的,阅读之光,点亮心灵,照亮未来。
2024年,书香中国万象更新。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名单日前公布,《在旷野里》《大辽河》《阿娜河畔》《爹》《奔跑的中国草》等15部图书赫然在列,成为新时代我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成果丰硕的缩影。
全民阅读,启慧增智,离不开优秀出版物的丰富供给。2024年,“中国好书”权威榜单持续“上新”,《繁花》《我的阿勒泰》等图书经由影视改编走进千家万户,“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亮相良渚文化核心区,《复兴文库》《儒藏》等皇皇巨著在全国书博会上掀起传统文化热潮……
如何让“书香不怕巷子深”?丰富多彩的好书推荐和阅读活动助力书香飘向每一个角落。例如,日前举行的第十四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阅读盛典上,一幅书香京城的动人画卷徐徐铺展——推出12期170种“京华好书”,创办“旧书新知”活动,中轴线上“读书报国”“钟鼓书韵”成为市民文化交流的亮丽风景……
(选自“新华社”2025年1月1日,有删改)
【素材解读】
如今的中国,全民阅读蓬勃发展,群众参与度、辐射面和影响力与日俱增。随着阅读推广足迹不断延伸,我们感受到越来越热烈的书香氛围,人们的阅读热情被充分激发,全民阅读已走向日常化、精准化、专业化。
全民阅读素材三
阅读越美,让书籍照亮人生之路
1月1日,2025新年的第一个夜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融媒体阅读直播活动《阅读越美——总台新年读书夜》将汇聚近30位各界名家,45家国内重磅出版机构,53种种类丰富的精选图书。
作家刘震云倾情呈现河南话版《一日三秋》,作家梁晓声、刘亮程、张楚围炉共读,同话家乡秘事,吹来东北、新疆、河北大地上的乡情与乡风。“外卖诗人”王计兵在奔跑中将奔波的生活化为动人的诗篇。诗人西川、歌手程璧演绎“当诗遇上歌”。写了90多本图画书的曹文轩揭秘创作图画书的“独门秘籍”。林徽因外孙女于葵以独家所藏第一手文献,真情讲述她眼中的建筑师外婆林徽因。“笨狼妈妈”汤素兰、绘本画家蔡皋奶奶、田宇叔叔一人一个影响自己人生的童话故事,发掘平常生活中被遗忘的人生哲理。
北京大学教授韩毓海讲一堂“大学小课”,以独特视角解读西方经典。诗词老师何楚涵、汉语桥冠军“埃及小王子”刘正曦、玛丽娜三位中外青年,展演学习中国诗词的“独家功夫”……
(选自“央视社教”2024年12月30日,有删改)
【素材解读】
阅读直播活动以阅读为纽带,融合多种艺术形式与多元主题,为观众带来一场场知识盛宴,助力人们在新的一年里从阅读中汲取智慧,开启全新篇章,也为全民阅读营造了浓厚氛围。
全民阅读精彩时评
丰富供给,让阅读抵达更广阔的人群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培育、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自2014年起,“倡导全民阅读”连续11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起线下线上、遍及城乡、数量庞大的阅读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有效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
拓展阅读空间丰富优质供给。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正由“有”向“优”加速迈进,公众对高品质阅读空间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社区因地制宜,探索打造出一个个具有辖区特色的阅读空间,这些“家门口的文化书房”为广大群众带来了更加便利高效的学习场所。有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3年,我国成年人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由76.3%提升到81.9%,图书阅读率从54.9%提升至59.8%,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从40.3%提升至80.3%,年人均图书阅读量由5.49本升至11.39本。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风尚逐步形成。着眼未来,要立足群众日常生活场景,以“小空间”撬动“大格局”的务实之举,持续提升基层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和便捷性。
搭建阅读平台激发参与热情。随着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国各地广泛深入开展,各种阅读社会组织和阅读服务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阅读推广方式不断创新。目前,全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常设读书节、读书月,其中,“书香上海”“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深圳读书月”“南国书香节”“书香吉林”等,已成规模;“书香天府”“书香安徽”“书香苏州”“书香贵州”等,逐渐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参与阅读、热爱阅读,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阅读平台载体是城市的文化地标,也是城市文明的象征。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推动图书馆资源和社会的学习资源紧密连接,更好地实现设施互补、空间共享,形成全域覆盖的阅读阵地。
创新阅读方式强化数字赋能。数字化阅读已经逐步成为中国国民新的阅读方式。2024年4月发布的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稳步上升,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成为主要增长点,其中听书和视频讲书受到越来越多成年国民喜爱。利用数字技术,不仅能让万卷书在方寸间汇集,还能“超越空间”,进入书中的奇妙世界。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拓展阅读空间,加强适宜、优质、多样、健康的阅读资源建设,丰富阅读场景和入口,通过数字技术构建平等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伴随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知识供给体系,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随时随地、有声有画、多屏互动式阅读需求。
(选自“中安在线”2025年1月13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