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作文素材3则

2025-10-8 07:00阅读:11作者:李寅智

数字中国素材一

数绘“千年古城”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是全国首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如今,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姑苏区坚持“中心+”“文化+”“数字+”策略,根据古城保护“续、多、新”要求,聚焦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

一是以古城要素采集为核心,构建古城保护“一本账”。在全国首创开展“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对古城14.2平方公里内的传统民居、历史院落、古树古井等历史要素及人文典故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建立完备的“细胞级”古城建筑数据库,让古城保护有“数”可循。

二是以数字孪生古城为基础,构建古城要素“一张图”。基于“古城细胞解剖工程”成果,打造“CIM+数字孪生古城”平台,完成姑苏区全域倾斜三维模型建设,全面汇聚古城各类要素资源,有效支撑古城保护数据需求。

三是以数据要素开发为目标,共谋传承利用“一盘棋”。创新推出“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对具备活化利用条件的古建老宅进行线上推介,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古城保护,积极推动“元宇宙”技术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选自“国家数据局”2024年11月7日,有删改)

【素材解读】

数字化在苏州姑苏区古城保护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不仅可以永久保存古建筑的原始信息,防止文化遗产损失,为后续的研究、修复工作提供准确依据,还能够将古城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以更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大众,让更多人了解古城的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使古城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播。

数字中国素材二

一体化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吉林省推动“吉农云”“吉农码”“数字村”“数字社”一体化建设,以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协调高效发展引领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发展。

吉林整合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汇集融合多元社会服务资源和数据,建设吉林省农业农村资源数据中心,包含75个数据库群,数据总量达到20TB。建设贯通“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吉林省数字农业农村云平台,现已完成13个子平台和32套应用系统的开发运行,基本覆盖农业生产、农村经营、农民生活和乡村治理各环节,实现了多套数字系统融合贯通、多维信息技术整合应用,平台累计服务1750万次,发布农业技术微视频4000余条,气象信息短信群发2亿条次。

在“吉农云”平台架构支撑下,又开通“吉农码”手机小程序,提供全方位服务。还进行“数字村”改造,实现村务党务、乡村治理、农村经营、乡风文明等数字化管理。并引导合供社开展“数字社”升级,整合社会化资源,开展全链条一体化经营。

(选自《吉林日报》2025年1月3日,有删改)

【素材解读】

吉林省通过农村数字化转型,提高农村社会治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数字中国素材三

数字素养学习之旅

近日,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的案例《“未来E计划”:云端漫步与现实体验跨界融合的数字素养学习之旅》已成功入选“2024年上海市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典型案例”。近年来,闵行区教育局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资源整合与平台建设。建立“五育融合课程资源学习平台”,整合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累计上架课程资源总数981项,绑定用户数5.7万,累计报名19.2万人次,累计服务学校310所,显著提升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利用效率。

合作与资源共享。由闵行区博物馆打造的精品展均在五育融合云空间发布相应的线下观展任务。学生观展后,可以在线提交观展体验,分享自己的文物周边创作。《国宝守护人·文物讲解》《大汉未央广播剧》等由闵行学子参与创作的馆校共育微课程同步上线。学生在参演、观演过程中,体会“守护国宝”的重要意义。

社会实践与数字技能提升。开设“劳动云课堂”系列劳动教育共享课程,共计122个课程,累计报名34421人次,完成人次15522,收获笔记18431条。课程内容涵盖农业劳动、工艺制作、日常生活劳动、职业发展等方面。

(选自“闵行教育”2024年12月28日,有删改)

【素材解读】

学生数字素养的提升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使教育者采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和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区域之间因数字鸿沟导致的教育差距,推动整个教育体系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数字技术也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的平台,在参与数字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出来,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也得到了锻炼,这样有利于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精彩时评

乘“数”而上,开创“数字中国”美好未来

◎江新华

2024年12月6日,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信息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开通5G基站突破410万个,5G网络不断向农村地区延伸,实现了“乡乡通5G”。5G已融入80个国民经济大类,应用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信息时代,无远弗届。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意,也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硬核支撑。进入新时代,我国高度重视数字中国建设。从“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领”,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5G网络,实现了数字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

谁在数字经济方面领先,谁就能掌握先机和主动。当前,信息技术成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应用最广泛、辐射带动作用最大的技术创新领域,5G也成为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近年来,我国不断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同时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以“乡乡通5G”为例,今天的中国已实现了“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村村通宽带”的美好“科技图景”。现实中,我们看到,从天山南北到雪域高原,从塞外草原到南海小岛,指尖轻触就能乐享线上生活,融入时代发展潮流。而借助网络直播,全国各个乡村的“土特产”走出大山,乡亲们的腰包鼓了。可以说,一根网线,联通城乡、整合资源、优化服务,“乡乡通5G”这项数字工程有力有效地填补了“数字鸿沟”,让广大农民群众都能搭上信息化“快车”,真正实现了在“数字浪潮”中驶入幸福生活。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眼下,5G技术处于加速演进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合理部署、统筹推进其商业应用和迭代创新,更好地发挥信息通信行业“一业带百业”的赋能作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撑。面向未来,让我们全面深入实施“5G+”计划,推动“5G+”更多更好地融入百业,不断引领需求、创造需求,数字中国必将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选自“大江网”2024年12月11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