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与再斯可矣作文《三思避烦扰,久虑验真士》

2025-10-11 13:34作者:黄芷蒙阅读:5

本作文题不局限于解释“三思而后行”背后史料承载着的“多思则多私”的内涵,在开放的探讨中,作者找到了陡峭的论证角度,即从“普通百姓多思而行的成因是为生活所迫”的观点论证入手,再进一步思考“再思而后行需要巨大的成本”。在此基础上,作者还由个体生存论及文明发展,将“三思而后行”与“再思而后行”有效关联,思考二者在当下时代各自承担责任、发光发热的价值。

在条件受限的考场上,作者能另辟蹊径已属不易,还能在作文中糅合个性化的阅读经历来作论证分析,如关联沈从文、陈年喜、毛姆等作家及作品,实在难能可贵。此道作文题在处理“三思而后行”与“再思而后行”的辩证关系上较有难度,作者如果能在作文的后半部分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一层次的论证会更精彩。

尼采曾提出一个思想实验——“永劫回归”。他教导我们必须做出这样一种人生的选择,以至于每一个瞬间在无数次的轮回中都依旧不令人厌倦。今天,我们又带着似乎从未准备好的行装。窃以为,三思而后行,也许会让岔路前的我们与困顿迷茫的自我和解,然后为文明的开拓培养源源不绝的真的勇士,那是张骞一般的“凿空者”,用旌节叩响沉默的年代。

再思而行或许是不顾一切后果的奔赴,而三思而后行,是将曾经的经验与当前的困境进行反复比对,方做出笃定而相对正确的抉择。

世界很美好,谁都想抛下一切去走走看看,但生活本就坎坷,能不走的弯路,还是不要走。普普通通的我们会多几分现实的考虑,抛离天真的浪漫主义,为立身寻求真正稳定的根基。从无数贩夫走卒的视角里,三思而后行,才能为本就坎坷的生活减少可规避的烦恼。那是《湘行散记》中茫然盯着手中零散钞票的浑浊的瞳孔,是努力想逃脱矿井的矿工与划了37年船的老水手,小到花的每一笔钱,大到人生的每一个关键节点的选择,他们不能不保守而谨慎地“三思而后行”。于是,我们便在沈从文先生的湘西世界里看到了那些“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比世界上其他人更感到四时交替的严酷”的水手们,便在农民诗人陈年喜的诗歌里读到他漂泊的半生和茫茫大雪中落雀的无奈。

人们或以“多私”诟病“三思”,自视甚高的人们对紧盯着六便士而从不追逐月亮的人生嗤之以鼻。然而能力与欲望的权衡本就是大多数人一生的课题——三思而私,不值得诟病。“再思”要求我们敢于挑战,而激进的挑战意味着加大风险,冒着跌倒的危险只为了满足一时的情绪冲动,对普通人并不值当。一是试错的成本有时太过高昂,跌倒之后也许我们就再也起不来;二是对于很多人而言,人生根本就没有试错的机会。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八角笼,签下生死状,赤手空拳的人没有更多的筹码;孤注一掷的前提是殷实的家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那么,“再思而后行”便失去了意义吗?当我们浸润着现代文明的安谧之时,“岁月静好背后是有人毅然前行”已悄悄给这一问题标注了答案。文明的火光照亮了每一个个体的际遇,让个人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那么生生不息的火种将指引个体从“三思而后行”的独善其身中出走,走到“再思而后行”的果断、勇敢的兼济天下之举。也因此,无论时代昏昧还是清朗,我们都能看到踽踽独行者奔走呼告,守护着角落里阴湿卑微的生命,于是引车卖浆者之流便各自认真严肃地生活。那么,“三思”带来的利弊权衡挡不住真正的勇士逆行,“三思而后行”与“再思而后行”便都在时间的洪流里找到了价值所在。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文明与个体,高低俯仰之间,三思或再思而行,护万家炊烟,砺前行之志。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