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更加温和宽厚,“雕塑”作为一种艺术都是语言了,那么多数我们平时知道的艺术形式基本上都可以看作是语言,由此可以自由选择要叙写的那种语言:雕塑、建筑、电影、音乐、基因、气象等。
2019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原文出自已故音乐评论家辛丰年先生的评论文章《耐人寻味的中国味》。原句:“如果不是倾听了西方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可能自己也就不会对音乐的中国味发生兴趣,从此有意识地‘寻味。”
2020年全国卷的五道作文题任务清楚、指向明确,确实做到了不在审题上难为学生,却不知江苏的命题专家们为什么不把命题“初心”明明白白地告诉考生。作为江苏卷的收官之题,竟然命制出地狱难度的作文题目!
2020年高考全国一卷作文题目切题立意:1.疫情拉开距离,割不断爱。2.距离相隔,更见真情。3.疫情让我们的心更近了。4.千里与“一米”,温情和力量。偏题立意:1.我们在行动。2.乐观对待苦难。
2020年全国三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一道典型的应用文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体现了高考作文越来越重视应用性写作,更富情境真实性,且更加突出自我意识的命题趋势。
2019年全国卷I作文题依然沿袭2018年以宏大主題为材料的作文类型,设置具体情景和指令任务,属于任务指令性题目。题目扣住热点,贴近生活,让学生都有话可说。
2010年山东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这句名言的解读是确定立意的关键。“光明”与“阴影”是一个物体的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在自然界是这样,在人生社会形态也是如此。
2010年高考浙江卷语文作文题目题型比较新颖,采用了材料加命题的题型,严格意义上说,是有限命题作文,所供材料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寓言故事——自然反哺,一部分是命题者对寓言的延伸——文化反哺。
2018年全国2卷高考作文题目没有继续采样任务驱动型作文模式,而是一反常态,不再“创新”,这对于那些以任务驱动型作文为训练主体的复习备考学生与教师而言,对于那些习惯于押题的人而言,无异于一盆凉水。
2019年全国I卷回归基本的任务驱动作文形式,主旨和话题范围,文体要求均在材料中明确限定。作为考生不可不知,不可不严格遵守。
2019年全国卷一作文题力避大而空,返璞归真,材料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自我。这道作文题设置的情景富有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利于学生真写作。
2019全国3卷高考作文题目《漫画最后一课》,由漫画的教师语言抽象出爱心,转而谈爱心;这是一道充满时代温情的作文题目,贴近学生实际,又可引发很多联想和感悟,相信学生有很多话要说。
200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沿用话题作文的形式,要求以“生有所息/生无所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话题“生无所息”和材料中康德的话“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2005年浙江省高考又出了一个好作文题,从面对现实的人文思考,强调说理,转向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重视审美感悟。命题依然沿着人文方向探索,意在以文学性强的话题发掘人文底蕴,培养人文素养,这一探索是很有意义的。
2004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目的话题对有思想、有内涵的考生来说,有利于他们发挥,能写出好文章。他们不在自我世界里无病呻吟,不到风花雪月中谈情说爱,而是关注社会,关注人文。
2019年的全国卷1高考作文题目,劳动,一个从小就很熟悉的话题,小学中学作文练习应该也写过不少,到高中毕业时还要再写一次,是不是有些太陈旧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