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重庆卷高考作文题目考生的选材范围非常广泛,但不管是写人还是写事物,一定要扣住“走”和“停”的辩证关系。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可引起我们对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种种感受、联想和思考”
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作文题,既不同于根据材料含义写作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划定范围的话题作文。题目中提到了中学生的“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
2011山东高考作文题目中有两个概念需要弄清。首先是“世界”,世界大可以指宇宙、社会或国家,小可以指一个家庭、一个单位或一个社区;其次是“你”,“你”可以写人,举凡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等
2013北京高考作文题目对考生来说太熟悉了,因为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真正以手机为写作对象并非所有的考生都能适应。那些亦步亦趋跟在范文后面走的考生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
2007重庆高考作文题目话题人人都有生活,因为高考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怎么形容都不为过,每个考生又都身在高考,个中的滋味人人都有切身体会。
2015高考山东作文题目材料:从父亲的角度,可以写注重实用和结果;从小孩的角度,小孩一心要分辨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藤须的不同,可写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执着精神。
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够诗意地生活呢?特别是高中生,三点一线的生活再加上残酷的竞争,哪还有丝毫的诗意可言?假如不能诗意地生活,他写什么呢?
2013全国卷2高考作文题目中的材料谈的是同学关系问题,这也是考生写作的话题范围。材料第一段对同学关系的描述应该能够引起考生对自己所经历的同学关系的联想。
材料中提到的两种阅读方式,浅阅读和深阅读,考生读过之后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我们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更推崇浅阅读,相当多的人——当然包括高中生的阅读即是这种阅读。
2014福建高考作文题目材料中的“空谷”“悬崖峭壁”“栈道桥梁”是一组含蕴丰富的“语象”,能够使人产生很多的联想。“空谷”可以让人联想到人生的低谷。在人生的低谷中,当然会有“悬崖峭壁”,有各种人生的困难。
2009全国卷1高考作文材料从几个方面都触及了当今教育的热点问题,考生可从其中一个方面展开联想进行写作。比如从因材施教的角度,可以联想到很多家长不考虑孩子的智力特点和爱好逼着孩子练钢琴、学奥数。
2014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是一个给材料作文。材料中列举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青春是不朽的”,一种认为青春会老去。这两种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它们说的不是一个层面的意思。
2013天津高考作文题目“_____而知之”是一个半命题作文,要考生填字构成题目,然后写作。材料中提供了学而知之的详细解释,但题目要求又明确限定考生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这就要求考生另辟蹊径。
2010山东作文题目关键是准确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话——“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而这句话的关键又是“光明”和“阴影”这两个词。
2008福建高考作文材料中的三种饮料三种滋味,隐喻的是三种生活的况味:甜蜜的果汁代表的是一种甜蜜的生活;苦中带甜的咖啡代表苦乐参半的生活;淡淡的矿泉水代表平淡的生活或者淡泊、宁静的生活。
拒绝平庸”这个题目对大多数考生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为事实上很多考生乃至很多成年人在生活中都很难拒绝平庸,现在要他们在作文中拒绝平庸,又怎么能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