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素材一
2025春晚:文化盛宴,彰显中华文化自信
2025年春晚,用一场场精彩节目,奏响了中华文化自信的最强音。
开场视觉秀《迎福》、打铁花、剪纸等非遗元素的运用,把天南地北的年味民俗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创意融合舞蹈《秧BOT》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机器人扭起秧歌,非遗与科技的跨界组合,展现出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活力。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以榫卯结构、祈年殿和北京中轴线等为灵感,将中国古建的千年神韵和文化内涵完美再现。小品《借伞》取材自《白蛇传》,以西湖绸伞为纽带,串联起京剧、粤剧、川剧、越剧等多种戏曲形式。武术《笔走龙蛇》中,众武者以舞台为砚,用太极武术的力与美,将李白《草书歌行》中的“笔走龙蛇”具象化,展现出中国书法与武术结合的独特魅力。歌曲《斗柄指东天下春》,演出者化作北斗七星,在虚实结合的影像空间里上演四季变换与星象流转,再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智慧。《无锡景·家国情》,评弹曲调婉转,展现出江南水乡的温婉与细腻。而西藏拉萨分会场的《格桑花开》,深情的演唱、精彩的舞蹈,让我们领略到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选自“中国文化报客户端”2025年2月1日,有删改)
【素材解读】
春晚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盛宴之一,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通过春晚展示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体现,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自信素材二
《哪吒2》:逆风绽放的文化自信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不仅是中国影史首部票房破百亿的影片,更成为亚洲第一部跻身全球票房百亿俱乐部的电影。
传统神话的现代逆袭。哪吒的“逆天改命”,不仅是角色命运的呐喊,更是中国文化从历史深处走向全球舞台的隐喻。影片将传统神话中“削骨还父、割肉还母”的悲壮叙事,转化为当代年轻人“打破成见、自我定义”的精神共鸣,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智慧,恰恰是中国文化基因的现代解码。
导演团队对哪吒形象的颠覆——从戾气冲天的魔童到守护众生的英雄,既保留了“乾坤圈”“混天绫”等经典符号,又注入了“反叛权威”“个体觉醒”的现代价值观。
技术赋能,从电影工业到文旅生态的双螺旋。《哪吒2》的成功背后,是1900个特效镜头、4000人团队五年的匠心打磨。观众看到了中国动画从“技术追赶”到“美学引领”的飞跃。数字水印追踪盗版、区块链存证版权保护,这些技术手段不仅守护了创作成果,更预示着文化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未来。
(选自“中国新闻社”,2025年2月13日,有删改)
【素材解读】
当哪吒脚踏风火轮掠过东海,当太极八卦阵在银幕上绽放光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部电影的成功,还让我们认识到,真正的文化自信,从不需刻意迎合,只需将独有的美做到极致,用今天的语言让千年文明与当代世界共振。
文化自信素材三
穿越十万年,纵览古蜀史
步入四川省成都广都博物馆,近3000件文物陆续映入眼帘,铺陈出古蜀10万年的人类活动史、4500年的文化史。
古人吃什么?除了展出大量出土的稻谷、粟、黍等谷物,博物馆展出的猕猴桃、豇豆等农作物种子和数量丰富的猪、羊、鸡、鸭等家禽家畜形象陶俑,辅以丰富多样的容器、三孔灶、盐井等,都反映出彼时成都平原的居民富足的生活状态。
古人穿什么?世界上最早标明产地的蜀锦“联珠对龙纹绫”,其上有文字记载“景云元年,折调绸绫一匹,双流县八月天官主簿史谕”,展示了千年前的蜀锦织造技艺,更是唐代四川双流地区织锦业兴盛发达的见证。
古人住哪里?一件汉代市井画像砖,描绘出十字形街市的俯视图,上下左右均有三排房屋。画面正中有一重檐式的二层楼市。街道上店铺林立,建筑成行,表现了广都的市肆容貌。另一块精致的汉双阙图画像砖上,多重屋檐的主阙和左右各有子阙。
古人如何出行?馆藏文物中,一套牵马石人俑,牵马者手牵缰绳,马儿昂首随行,生动地展示了古人牵马出行的生活景象。两套汉代陶车马由车轮、车轴、车舆和伞盖等组成,十分精致,两旁还有屏障用以遮挡灰尘泥土。
古人有何娱乐?汉代画像砖如同一张张“古时的照片”,记录了广都人宴乐、市井、车马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展厅内成组的舞蹈俑、说唱俑姿态各异、表情丰富。另一边,几只套有绳扣的陶狗,与今人疼爱的宠物并无二致。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12月15日,有删改)
【素材解读】
博物馆,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宝库,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在这里,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而每一位来访者都能从中汲取到智慧和力量。让我们共同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精彩时评
汲取文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
◎汤超颖王春远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从历史长河中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有着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长期融合发展、不断向内凝聚的历史实践中,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灿若星辰、博大精深的伟大文明,且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幻、自身朝代如何更迭,中华文明之河不曾断流,薪火始终代代相传,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根基所在。
从民族根脉中坚定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的根基。历经五千多年绵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茂根系,深深扎入中华大地沃土之中,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断为之浇水施肥,精心呵护,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培育了中华文化这棵无比茁壮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参天大树。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持续推进文化传承发展,既坚守本根,又与时俱进,培育和创造出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让我们的文化立得住、行得远,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
从推进民族复兴进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从文明创造中坚定文化自信。要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基础,同时以更加博大的胸怀,广泛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创造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文化成果。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进一步创造和完善自成一体、光耀全球、造福人类、永续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11月20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