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与惯性高中作文800字《以自我之力掌控惯性》

2025-10-12 19:19作者:郑庆乐阅读:4

本文的思路基本仿照《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思辨结构,作文的内容就是对四个问题的回答。这不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死板僵化的框架规定,而是一种促使思辨产生的问题之下的自然思考的结果。论述文写作的范式尚无定论,但这样的思考能培养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思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思路

其实,本文的“四问”构成了论述文的起承转合。一问促使作者思考材料的关键词并给出观点,是为基于材料的观点之起;二问指向观点的论证,作者必须给出相应的理由并进行实证推理,是为承;三问通过自我质疑与回应转向深刻与辩证,在承认自己观点并非唯一的基础上,通过思辨角度的转换思考观点的必要性理由,让观点达到论题范围内的相对合理,是为转;四问这样写的目的,往往对应观点的必要性理由,明确该观点与时代、社会、人生的紧密关系。起承转合是在西方理论传入之前我国古代文学家写作所用的模板,这样的模板既然能创造出那么多古代论述经典,那么我们就必须正视其意义与价值。借鉴经典力量,指导思辨写作,道虽长但行必至。(本文得分:51分)

毕飞宇说,在人生的旅途中,自我也是惯性的一部分。诚然,惯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决定人生的走向,但是重视自我的价值,选择性地扬弃惯性,才是成就人生的正途。只有以自我之力掌控惯性,才能行稳致远。

惯性会决定人生的走向,我们可以顺应惯性。顺应行为、态度的惯性,以从容、自律、坚持铸就人生的丰碑。明末张溥为振兴家族,几十年发愤读书,以“七录七焚”的行为惯性终成一代散文大家;圣地亚哥以自身与鲨鱼殊死搏斗的坚毅惯性,铸就“硬汉”形象;西西弗斯在推石上山无限循环的惯性中,达成了加缪所谓的对荒谬人生的反抗。可见,行为、态度的惯性,将予人以前行的动力,助人走向人生辉煌的成功。

顺应思维、品格的惯性,则可以让人达成精神的闪耀、品格的高洁。谭嗣同坚持革命理想的惯性,高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北岛坚持在品格上的惯性,留下“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一警语;屠呦呦借助中华经典的思维惯性,“绞取汁,尽服之”,采用低温萃取的方法,终成济世良方。思维品格的惯性不可或缺之处便在于此,这是理想的照耀,更是思维的传承。

然而,一味借助惯性,人生便真的一片坦途?恐怕不然。轻舟迅疾,飘然千里,亦需掌控,一味遵从惯性,恐怕会陷入险境。正如尼采所言,全凭习惯做事,终会成为没有思想的空壳。在人生的惯性面前,还是需要借助自我来掌控前行的方向。

我们要以自我之意志,摆脱不良思想与行为的惯性。人只有在思想、行为上有着自我意志的彰显,才具有人类个体的尊严。在无数人沉睡的铁屋中,鲁迅先生坚持以“呐喊”摆脱昏聘沉沦的惯性,以笔为刀与那个社会的惯性抗衡,向我们展现了什么叫作民族的脊梁。索尔仁尼琴曾说“忘记历史,你会双目失明”,马尔克斯也正是为了铭记历史而写下《百年孤独》,在拉丁美洲的人民已经习惯“失眠”在马孔多已经习惯“下雨”的惯性中,他要以自我之笔,为民族历史刻下那反抗遗忘的烙印,这是对西方殖民主义刻意营造的惯性的反抗,这是个人对文化坚守的壮举。1642年,荷兰画家伦勃朗改变了当时大合影式的绘画风格,创作了他认为最满意的作品《夜巡》,甚至将自己的妻子都画进画中,希望妻子替他感受后世所有的赞美与荣光。他在客户的投诉中输掉了名誉和财产,但这种打破当时绘画习惯的作品现藏于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这是对爱与美的追求让画家打破了艺术的偏见,破除了传统的桎梏,成为永恒的佳话。

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里的枷锁不仅是思维、行为的惯性,还是我们所面对的这个世界中所谓的传统与常识。我们要破开枷锁,避免成为“套中人”“笼中鸟”,要以自我之思维、情感、审美,突破惯性,创造独一无二的个体。唯有如此,人才拥有个体的尊严;唯有如此,文化才能生生不息;唯有如此,人类情感中最伟大的爱与美才能永远闪耀。

新时代的青年们,让我们怀着热烈的爱,憧憬真实的美,怀着最远大的理想,把握惯性的方向,走向绚烂的人生!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