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炭火”赵家和

2019-3-14 23:07阅读:427作者:佚名
  • 素材点拨:他一生无和,以躬行实践诠释了“经世济民”的理想真谛,也用无言之教标示了“一秉至公”的精神高度。这就是中华民族历代知识分子血脉里绵延传承的精神:常存家国情怀、常思脊梁之责、常怀仁爱之心;淡泊名利、坦荡无私、宁静致远。
  • 适用话题:淡泊名利、仁爱之心、润泽后人、知识分子的担当
“雪中炭火”赵家和

很长时间,“一位清华退休老教授”是赵家和的代称,连他从未离开过的清华园,都没几个人知道其中的秘密。从2006年开始,这个一直在教学生追求“边际效用最大化”的金融学教授,默默做了一笔大“投资”:倾毕生投资所得1500余万元资助了2204名西部贫困高中生,却决不允许泄露半点儿他的个人信息,即使在癌症晚期也舍不得“上”进口药,一件1美元的化纤毛衣穿了十多年。2016年,赵家和去世4年后,他的故事才得以公开。

赵家和的学生刘迅说:“老师知道怎么赚钱,可他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怎么把钱花在最有价值的地方。他教给我们什么才是最好的投资。”

“什么才是最好的投资?赵老师的人生追求是什么?”吴嘉真,这个与赵家和携手走过金婚的温婉老人微微一笑,说:“就是做事吧。”

话题作文:恬淡是真味

曾读陆游《老学庵笔记》中的一个故事,颇受感动。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数度转徙。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于徽宗年间被贬至广西宜州。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师生二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面条粗枥涩口,黄庭坚食不下咽,才吃了两口就放下筷子,不住地唉声叹气。苏轼却极快地将面条吃完了,望着黄庭坚思索良久,说:“九三郎,难道你还要去咀嚼吗?”说完,留下尚未回过味来的黄庭坚,苏轼大笑着起身离去。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哲学意蕴的故事,吃面只是表象,由此可见的是两个人体味人生的不同态度。“枯荣过处皆成梦,忧喜两忘便是禅。”苏轼是守得住宁静、守得住淡泊、守得住悠闲、能透悟人生而活得恬淡的智者。

的确,人生难免伴随寂寞,有人遇到寂寞时大动干戈以求摆脱,摆脱不了,便是痛苦,以至于因为痛苦而自。而有的人却能视寂寞为宁静,守得住本心。后者的心绪总像秋水一样澄明,胸怀总像苍穹一般广阔,纵然乌云密布、阴霾满天,也会想到彩虹总在风雨后。其实,那彩虹就在心中,它出不出来,实

在无所谓。有这样境界的人,当然不会烦扰于市井的喧嚣,不会困顿于名利的诱惑,不会被流言蜚语扰乱心智,不会放弃追求灵魂的自由与高尚。

“人生悠闲处,才见本真人。”滚滚红尘,唯有能守得住淡泊者,才见人品。心灵恬淡的人,即便是面对一条小溪、几块普通的石头,也能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即便是面对一扇木窗、一丛绿竹,也能欣赏到无尽的清风明月。只有心灵恬淡者,才能体会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深意,笑看人生境遇的逼仄和失意;只有心灵恬淡者,才能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收获人生的和谐与美丽。

以一颗淡泊从容之心,看生命之短长,看眼前能看到的诸多和以后无法看到的诸多,心才会恍然洞彻人生的真味。

  • 范文评析:文章以“苏轼和黄庭坚吃面”这一极具哲理性的故事切入,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继而用大量的排比句和格言警句道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不过,文章颇有堆砌辞藻之嫌,行文略显啰嗦,不够流畅,但这也正好是一种警醒,希望同学们作文时尽量做到要言不烦。